国内关于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的研究(1979—1990)(3)
五、其他思路和成果 陈兆璋在《论英国封建制度的完备性、不完备性与资本主义的起飞》(22)一文中认为,英国封建制度的完备性主要表现于王权是地地道道的最大的封建领主与最终的土地所有者,因而真正实现了“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不完备性主要表现于庄园制度的不完备与自由佃农的众多、封建化过程十分缓慢、封建制度的发达期为时较短。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其完备性的有利性在于强大的王权保证英国国内有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特别是商品性养羊业的发展;其不完备性的有利性在于,直接生产者的人身自由度较大、受剥削较轻,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与市场关系密切的新贵族,成为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的体现者,而旧贵族则很快地没落了;依靠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软弱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里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执行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陈兆璋还撰文认为,英国新工具、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人材的引进,推动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革,而以“圈地运动”开始的“农业革命”以及乡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农民企业家的兴起,工农业的相互推动以及新贵族与乡绅等的兴起,则在农村揭开了社会经济变革的帷幕。因此,技术变革与农村社会经济变革就为中世纪英国向资本主义顺利过渡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前提。(23) 谢天冰认为,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走在西欧的前列,并且第一次爆发比尼德兰革命影响更深远、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迥然不同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就在于自13世纪末到革命前夕发生了彻底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11-13世纪封建地产在法律上是“不可收买”的;农奴份地在法律上也是“不可转让”的。城市的兴起,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冲垮了旧的领地占有制的基础。14-15世纪,大部分土地变成农民的自由所有权。16-17世纪土地自由买卖与转让的广泛性与商品性显示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已开始形成。这就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创造了重要的前提。(24)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传统的研究题目。这一期间内仍颇有一些研究文章。一个共同的倾向是,一反传统的认为圈地运动完全是一种反动的、残暴至极的历史事件的观点,而或对之加以充分肯定,认为它对英国历史发展起了进步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插曲,是一场革命(25),或认为它对于被剥夺的劳动者来说,是残忍的暴力行动,给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它又在英国历史的一定时期,对加速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26)。另外,陈曦文对英国都铎王朝早期的圈地运动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27),王乃耀在对16世纪以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初步变革为主要内容的16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探讨中,展示了圈地运动较为广阔的历史环境和重大的意义(28),程西筠对英国圈地运动的一些重要资料进行了整理(29)。 综观以上主要的思路和成果,有两大特色。 其一曰思想解放。 在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中,人究竟居于被动的,抑或主动的地位?从人的存在与活动受制约于历史与现实环境看,他是被动的,但是,从人是历史与现实环境的改造者和创造者看,他又是主动的。在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的研究中,传统的关于生产力的探讨,对物的因素较为重视,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而农业劳动者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则对人的因素作了根本性的强调。同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态相比,资本主义经济都包含着更多的人的因素:人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因此,把受制于环境的人作为考察的一个焦点,是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的。 经济运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史的基本内容,这种运动,必然要表现为多种形式,也必然要受制约于多种形式。一般而言,是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在很多场合亦可决定或影响内容。对后一点的重视,是经济结构制约论的思维方式前提。无论该理论还有多少应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它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所强调的经济结构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的重要性,恐怕是难以否定的。 政治与经济从来就是相互作用的。传统的研究,对经济的作用有较充分的强调,而对政治的反作用则强调得不够。历史上,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大小强弱,是因时而异的。史学界关于人类社会形态过渡问题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政治对经济的变革的影响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原因大概在于,经济形态愈高级,其所要求于外在环境的则愈多,从而,与政治的关系愈密切,因之政治对其影响也愈大。资本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经济现象,它与包括政治权利与财产权利的个人权利有着根本性的关系,并且,以资本原始积累的规模之巨大,社会震荡之强烈,也不可能不同时表现为一个政治问题。这一期间内的研究对政治因素的强调,由于思路较为正确,故一些结论--如前所述--也很有份量。 对城市作用的研究,对圈地运动的研究,以及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也显示出了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特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评述。 其二曰中西比较。 人类历史有其普遍、共同的一些特点,但同时又有各民族、社会历史之间的差别。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便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演进路线。在封建社会延续及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中西历史的比较,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在中世纪西欧赖以萌发、成长的特殊环境。有此种环境,社会则朝资本主义演进,无此种环境则不能。资本主义之在中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与古代中国未能为之提供适宜的环境大有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开展的中西比较研究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里,既有对中西封建政治制度一般的比较,也有对中西国家政权的经济政策具体的比较,更有对中西经济结构和劳动者个人状况的深入的比较。这种势头方兴未艾。 当然,这一期间内的研究,也还有很不够的地方。 首先是研究的规模不够。据笔者粗略统计,文章(包括论文集中之文章)仅40篇左右,而研究得较为深入的则更少。尚未见专著问世。与国内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规模相比,颇显寒伧。当然,这与国内世界史,尤其是西欧中世纪史研究阵容本来就不很强大颇有关系。 其次是研究的力度仍显不够。已经提出的观点,大都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比如政治作用问题,中世纪西欧政治环境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相宜性,究竟何在?对此,迄今尚无较为满意的回答。又如城市作用问题,已有的文章,显示出对中世纪西欧城市内部制度与生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而这方面的材料,在国内并未缺乏到如许程度。另外,一些重要的理论前提亦有待于进一步确立。再者,国外关于过渡问题的研究,观点纷呈,专著迭出,我们对此尚显关心不够。无论定性学派的理论,还是商业学派的理论,都既有其局限性,又有其一定的学术价值,国内学者限于资料,不大可能就这些理论与国外学者进行较有份量的讨论,但进一步地介绍和了解、分析之,则是加强国内研究力度的一个重要前提。 (选自第三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