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策略*(2)
2 如前所述,俾斯麦在丹麦战争中与奥地利合作,根本目的在于为日后将奥地利逐出德意志埋下伏笔。他从过去的经验中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方式来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开。”(12)他相信,丹麦战争结束后,普奥两国将在三公国的管理上出现矛盾。届时普鲁士便有机会向奥地利发难。 果然,奥地利因在地理上与三公国之间相距甚远,控制它们极为困难,为长久之计,提出了普鲁士割让西里西亚部分地区给奥地利,换取占有三公国的建议。但普鲁士欲将三公国问题作为日后纷争的导火战,故对奥地利的建议予以了拒绝。无奈之下,奥地利只得根据俾斯麦提议,于1865年8月与普鲁士签订加斯泰因公约:两公国领土由普奥两国共有,但行政分开,普鲁士管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管理荷尔斯泰因;劳恩堡以250万塔勒尔卖给普鲁士。至此,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但普奥共有两公国的规定显然潜伏着纷争的种子。1866年2月的御前会议上俾斯麦已公开承认:“普奥战争已经只是时间问题。”(13)当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普军开进奥地利管理的荷尔斯泰因时,加斯泰因公约这一“没有谜底的谜语”(14)才被揭开。 埋下导火线后,俾斯麦开始对奥战争的外交准备。当时对普奥较量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俄法两国的态度。就俄国而言,以下原因促使其一反1848、1850年普奥争霸中那种抑普态度,转而奉行亲普疏奥政策:第一,俄国厌恶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行为,“并且对这一点始终没有忘怀。”(15)第二,1863年波兰反俄起义时,普奥两国的态度给俄国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普鲁士与俄国签订阿尔文斯勒本协定,支持俄国的镇压政策。而奥地利却与英法等国一道,“在复兴波兰中与俄国敌对。”(16)这使俄国对其旧愤未平又添新怨。因此,普鲁士在与奥地利争取俄国的支持中行情看好。 在法国方面,为争取其在未来普奥冲突中保持中立,俾斯麦采取了以下策略讨取拿破仑三世的欢心。第一,含糊地允诺给法国某种报酬。1865年10月,俾斯麦亲自到法国海滨胜地比亚利茨,拜会在此休养的拿破仑三世。来此前,俾斯麦曾向法国驻柏林大使馆一等秘书勒弗费尔放风,表示将承认法国“在世界上一切通行法语的地方”进行扩张。这实际上在暗示法国可获得拿破仑三世极想得到的比利时。在比亚利茨会谈中,双方都竭力想摸清对方意图而又不愿承担具体义务。俾斯麦甚至没有对自己在柏林说过的微妙言语作解释,拿破仑三世也不想透露使整个欧洲群起而攻之的想法。最后拿破仑三世意味深长地表示:“人们无须费力去拔苗助长,而应让其水到渠成;事情会发生的,而且它们会证明普鲁士和法国是利益极为相依的两个欧洲国家。”(17)其言下之意,普鲁士若要放手发动对奥战争,法国必须获得补偿。第二,以民族独立原则为诱饵,诱使法国合作。拿破仑三世深受其叔父拿破仑一世的影响。在欧洲奉行“支持民族独立的原则”(18)。俾斯麦便以此谋求与拿破仑三世的共识。他利用法国欲将威尼西亚从奥地利占领下归还意大利的心理,在比亚利茨会晤中向拿破仑三世表白:“普鲁士决没有把威尼西亚说成是奥地利的领地。”言外之意,意大利收复威尼西亚时,普鲁士不会支持奥地利。为报答俾斯麦在意大利问题的理解,拿破仑三世也排除了普奥冲突中法奥结盟的可能性:“我不会站在一个靶子旁边。”(19)此外,俾斯麦还允诡丹麦人民居住的石勒苏益格北部割让给丹麦(20)。这正符合拿破仑三世的民族主义原则和处理两公国问题的主张,因而博行了他的欢心。 稳住法国之后,俾斯麦继而争取意大利的结盟。意大利的支持对俾斯麦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可取庞于拿破仑三世,排除法国的干预。意大利一直埋怨1859年维拉弗朗加停战协定使威尼西亚继续留在奥地利手中,而拿破仑三世也期待着实现自己的将威尼西亚归并意大利的诺言。如今普鲁士愿意帮助完成这一归并,自然为法意两国欢迎。因此,当意王维克多·厄曼纽尔派阿莱斯伯爵前往巴黎征求有关意普结盟的意见时,拿破仑三世立即表示“赞成结盟”(21)第二,普意结盟会使奥地利在未来战争中腹背受敌,有助于分散奥军力量,使普军迅速取得胜利。俾斯麦知道,法国所以大度地允许普鲁士打击奥地利,目的在于使普奥两国陷于一场长期的、精疲力竭的战争中。届时法国便可坐收渔利,占领和得到它想要的比利时,卢森堡等地。要阻止法国这一图谋,普军必须速战速决,然后腾出手来遏制拿破仑三世的欲望。因此,普意结盟十分重要。 早在从比亚利茨返回途经巴黎时,俾斯麦就会见了意大利驻法大使尼格拉,提出了结盟对奥作战问题(22)。后来俾斯麦又进一步向意王许诺:“不管南战场的战争结局如何,威尼斯将根据共同的和约交给意大利”。(23)此刻意大利正盼望收复威尼西亚,故与俾斯麦一拍即合,双方于1866年4月8日缔结同盟条约。其中规定:三个月内若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将加入普方作战,三个月后条约自动中止。这意味着普鲁士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条约才有价值。因此,对奥战争已成为开弦之箭,势在必发。 一切准备就绪后,俾斯麦开始采取加剧普奥冲突的措施。普意同盟条约签字后的第三天,他便提出了一项按照普遍、平等和秘密投票原则选举召开全德议会的主张,目的在于选出一个由资产阶级自由派控制的亲普鲁士全德议会,削弱奥地利在邦联中的霸主地位,并因此而引起奥地利的反感,激化奥普矛盾。接着,俾斯麦为回避战争责任,又指派普鲁士议员安东·冯·加布伦茨(奥地利驻荷尔斯泰因总督路德维希·冯·加布伦茨的兄弟)为调解人,向奥地利提出了貌似公允却又不可能为之接受的解决普奥矛盾的条件:(1)两公国由普鲁士亲王管理,但不得并入普鲁士;(2)德意志的军事领导权由奥普两国分享,亦即“普王要成为北德意志军队的首领。”这是普鲁士要变相独吞两公国并建立在北德地区的霸权,自然遭到奥地利的拒绝。加布伦茨谈判于5月28日不欢而散。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