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策略*(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 邢来顺 参加讨论

俄国在普法较量中至关重要。第一,在欧洲大陆四大强国中,由于奥地利可能与法国联合对普复仇,普鲁士至少需要俄国保持善意中立。否则,很难想象普鲁士敢发动对法战争。第二,俄国可以牵制奥地利,防止其为复仇而加入法国方面作战。是时,俄法在东方问题和波兰问题的矛盾,俄奥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都促使俄国作出有利于普鲁士的选择。与法奥两国对俄态度相反,普鲁士推行媚俄政策。早在普奥战争结束不久,俾斯麦便向彼得堡表示:普鲁士支持俄国修改关于黑海非军事化的巴黎条约。俄国审视再三,终于作出了有利于普鲁士的决定。1868年3月,俄国提议与普鲁士签订一项秘密协定:一旦普法开战,俄国陈兵奥地利以境以防止奥法结盟;作为报答,普鲁士应同意终止黑海中立化,保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永不为奥地利所有。此时,俾斯麦已经“可以断定俄国不会参加到法国那一边的。”(33)
    意奥两国的态度也对法国不利。由于拿破仑三世不愿放弃对罗马教皇政权的保护,并且法军于1867年11月在蒙塔纳击溃了欲占领罗马的加里波的志愿军,引起意大利对法国的极大反感。奥地利虽有心联合法国向普鲁士复仇,但还没有从1866年战争的惊恐中恢复过来,并且顾虑俄国,故而只提出了有保留的结盟条件:法奥共同对普作战,但奥军在法普开战后6个星期才能动员完毕加入战争。这意味着奥地利将等到“法军的胜利能保险使它们不致失败时,才参加到法国一边作战。”这显然不能满足法国的需要。法国已孤身只影的境地。
    在完成对法国的外交孤立之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的出现,成为俾斯麦推动法普冲突的合作机会。1868年9月,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逃亡法国,新上台的军政府决定寻找一位新君主,俾斯麦认为这是刺激法国的良机,遂派人往马德里探风和活动。1870年2月,西班牙政府提出将王位献给霍亨索伦一西格马林根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俾斯麦赶忙主张接受王位。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第一,利奥波德登上西班牙王位,意味着霍亨索伦家族从东南两面包围法国,必然会遭到法国反对。这会使法国由于蔑视西班牙人民的选择陷于不义之境;第二,利奥波德登上西班牙王位,将迫使法国在日后普法冲突中分兵比利牛斯山一线,从而减轻普军的压力;第三,利奥波德成为西班牙国王,可以促进德国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的贸易,使德国在经济上受益(34)。
    果如俾斯麦预料的那样,1870年7月初,利奥波德接受西班牙王位的消息传到巴黎,法国舆论大哗。法国外交大臣格拉蒙立即发出战争威胁,表示不能容忍另一大国委派自己的亲王来继承查理五世(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西班牙国王)的王位。在普王劝说利奥波德放弃继承王位后,拿破仑三世余怒未消,竟命令贝内德梯到埃姆斯温泉疗养地,向普王提出无理条件,要求普王声明无意侵犯法兰西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并书面保证永远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亲王登上西班牙王位。普王虽感到屈辱,但仍表示愿在柏林继续讨论此问题,并将这一情况电告了俾斯麦。
    俾斯麦想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挑起法普冲突的意图因普王再三忍让,希望渺茫。但他不放过任何机会。他将埃姆斯来电原文加以删节,使原来委屈和解的含义变成了似乎普王粗暴拒绝法国大使要求,并通过侍从官将其赶了出去。退兵的锣鼓转成了冲锋的号角。一块引斗“高卢牛”的红布制成了。
    1870年7月14日,经俾斯麦删节的埃姆斯电文电报。在一片“打到柏林去!”的呼声中,法国于7月19日正式向普鲁士宣战。俾斯麦的目的终于达到。此时欧洲外交局势对普鲁士更为有利。沙皇对法国强加于普王的要求非常不满。俄国首相哥尔查科夫向俾斯麦保证:普鲁士不用担心俄国会在外交上或军事上进行干涉(35)。由于俾斯麦在开战后一周公布了积压4年之久的贝内德梯有关法国对比利时要求的草案,“比利时中立保护人”英国愤于法国的野心,“更无意支持法国。”(36)奥地利、意大利也先后宣布中立。
    普法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进行的是正义的民族统一战争,军事和外交准备充分,很快击败了腐朽而弧立无援的法国。9月1日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和10多万法军成为普军阶下之囚。11月25日,南德四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告建立。德国完成统一大业。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俾斯麦精心策划的以统一德国为目的的三次王朝战争宣告结束。
    *本文1994年4月29日收到(本文系国家教委“八五”社科科研基金项目中期成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68页。
    ②帕利·劳森:《丹麦王国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425、341页。
    ③⑥(12)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88、189、191页。
    ④⑩(26)(34)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2卷,东方出版社1985年,第7-8、11、30、62页。
    ⑤保罗·肯尼迪:《外交背后的现实》,伦敦1986年英文版,第77页。
    ⑦赫尔姆特·M·米勒:《德意志史纲》,曼海姆1986年德文版,第17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