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风气之先”与“开风气之先”——郑观应早期思想演变与上海(3)
余论:“中体西用”特殊内涵的启示 王韬对郑观应大量“引进”“西法”的目的有一个简洁的归纳:“而今则创三千年来未有之局,一切西法西学,皆为吾人目之所未睹,耳之所未闻。夫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杞忧生欲变者器也,而非道也。”〔18〕在这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题已经显示出来,而这个命题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长盛不衰,从根本上说,或许恰恰导源于求索者们同样的“情结”。但是另一方面,即便出于相同的“情结”与“体用”思维原则,由于每一个体的特殊境遇,其焕发出的思想闪光必然色彩各异,也就是说,其“用”之内涵的差别,构成了他人不能任意取代的效用和价值。这也是郑观应早期思想演变历程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冲突与交流的前沿,为郑观应实现认识世界与改造中国的愿望,提供了最富于挑战性的场所。郑观应对挑战反应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文明的张力;郑观应在上海的努力及贡献,对于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具有一种特殊的借鉴意义。 注释: 〔1〕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2〕载《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3〕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679页。 〔4〕郑观应:《易言·自序》,《郑观应集》(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5〕《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923-924页。 〔6〕〔7〕〔8〕〔9〕王韬:《易言·跋》,《郑观应集》(上册),第167页。 〔10〕见《郑观应集》(上册),第89-90页。 〔11〕郑观应:《论公法》,《郑观应集》(上册),第67页。 〔12〕郑观应:《论交涉》,《郑观应集》(上册),第117-119页。 〔13〕郑观应:《论出使》,《郑观应集》(上册),第125页。 〔14〕《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905页。 〔15〕〔17〕郑观应:《论机器》,《郑观应集》(上册),第89-90页。 〔16〕郑观应:《论公法》,《郑观应集》(上册),第67页。 〔18〕王韬:《易言·跋》。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