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国民心理建设思想初探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的目标,就是救国救民。他不仅要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拯救出来,而且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欧美国家并驾齐驱并且驾而上之的世界上最新式的国家。与此相适应,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也就集中表现为救国与建国两大方面。其中,国民的“心理建设”(即精神建设)思想,是孙中山救国和建国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他摆在首要位置。 一孙中山把国民的“心理建设”放在首位,决非偶然。它是革命和建设需要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重要总结,也是孙中山思想认识发展的重大结果。 早在孙中山投身革命事业之初,就立下了要把中国建设成高度文明国家的宏伟志向。他从中国贫穷落后和西方文明富强的对比和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中,逐步认识到仅“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05页、第8页、第443页、第15页。)因此,在外洋学习期间,他“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05页、第8页、第443页、第15页。)这表明,孙中山已意识到要彻底改造中国,除了要有物质文明,还需注意精神文明。 在救国救民的革命征途上,孙中山历尽艰辛,遭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从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中国革命难,不在清政府之强”,“惟惜中国人民尚未有此思想,尚未发此志愿”。(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05页、第8页、第443页、第15页。)于是,他积极宣传他的革命主张,以求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创建了中华民国。孙中山不禁兴高采烈,以为革命已经成功,从此可以实行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与《革命方略》所规定的种种建设方案,使中国一跃而登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谁知,“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建国以来,“犹未睹建设事业之进行,而国事则日形纠纷,人民则日增痛苦。”(注:《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58、159页、第158页、第207页、第158页、第160页、第202页、第413页、第74页、第180页、第68页。)斗争的失败,建设的停顿,使他更感到心力的作用之大,“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注:《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58、159页、第158页、第207页、第158页、第160页、第202页、第413页、第74页、第180页、第68页。)孙中山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心理对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重要影响,因此,在考虑中国建设的新方略时,他把千头万绪的工作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为精神建设,一为实业(即物质)建设。“精神上之建设,不外政治修明;实际上之建设,不外实业发达。”(注:《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7页。)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在考察、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筹划和制订了一个宏伟的建设国家方案--《建国方略》,把国民“心理建设”(孙文学说)正式放在首位,以表示他对精神文明、心理文明的重视,因为“惟此种光明能指示人生之趋向,而凡旧社会之迷妄偏执,一一须以此光明照临破除之。”(注:《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13页。)孙中山之所以如此看重心理建设,是因为: 1、心理建设是革命事业的保证孙中山认为,要救国救民,必须革命,以革命救国。而革命是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再造一庄严华丽的新民国。要成此大业,光有革命党的奋斗是不够的,“中国革命事业,实全国人心理所成。”(注:《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207页。)革命要从国人的心中革起,使人人都意识到自己负有革命的责任。自己能够在心理上革命,政治上的革命才有希望成功。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缺乏人民的心力,“当时中国人民不赞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而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从今以后,要以人民之心力为吾党之力量,要用人民的心力。”(注:《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31、430页。)孙中山要求革命党人和革命军人从根本上自改造国民心理做起,去宣传群众,感化人群。到了全国的人心都被感化,都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就是革命大功告成之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