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先贤的香港观*(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段云章 参加讨论


    人对社会的认识,有一个主观条件和客观情况逐步结合的过程。由于中国近代社会和香港社会都处在变动中。近代先贤本身就是过渡时期的各种类型的转型人物,因此在审辨香港问题时呈现不同角度、不同思想倾向,得出不尽相同的审辨结果是很自然的。其实,细加考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异中趋同。
    他们对香港认识的演进,主要是视其对香港本相及其两面作用的认识程度和价值估量。19世纪50年代前,先贤们还主要着眼于反对英国侵占香港和向内地的扩张。50年代后的先贤们则大体上看到了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和崛兴为近代城市的两面,并且多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想把香港问题与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的中国要求独立和近代化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衡量。他们的认识和估量构成了近代中国人民认识香港的量度计,由不清晰、残缺、浅薄到逐渐真切、完整和深刻;与此同时,谋求香港回归祖国的意念日趋强烈,其态度也日趋鲜明和坚定。
    驱动这种认识演进的是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相并进的日益强烈的忧患爱国意识和亟亟于振兴中华的心。而且这种爱国心很快摆脱以往狭隘的民族感情,由单纯爱国激情进而接受理性支配,形成近代民族主义,即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必然联系,要使中国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摒弃闭关自守和盲目排外情绪,赶紧学习西方长处,尽快赶上和超过西方,变弱国为强国。否则,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就无法真正实现。香港的地位和状况,既给了中国近代先贤以近代化借鉴,也给了他们深深的屈辱,感受到中国独立统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可是,中国近代先贤终因形格势禁,有志难伸。林则徐在身遭贬谪无法坚持抗英的情况下仅能翘望“有伟人出”收复失地〔44〕;洋务官僚空叹弱国无外交,自强亦迅成梦幻;维新救亡运动更是转眼即逝;眷顾香港最久且略近解决门径的孙中山也只是把废除包括割让香港在内的不平等条约列入遗嘱。但他们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认真总结并予以发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屹立于世界、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功,国力的大为增强,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的适乎世情人心,终于迫使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英帝国把香港捧还给中国。先贤们果真在天有灵,当也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45〕
    * 本文1997年8月2日收到。
    注释:
    〔1〕〔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75、20、42~43页。
    〔2〕〔10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80、96~98页。
    〔3〕详见《香港地区被迫“割让”与“租借”的历史真象》, 载陈胜粦:《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第186 ~187页。
    〔7〕《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7页。
    〔8〕魏源:《海国图志》卷4,第43页。
    〔9〕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译:《鸦片战争史料选辑》,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页。
    〔11〕〔12〕《太平天国印书》(上),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5~16页。
    〔13〕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7页。
    〔14〕〔1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54、907~910页。
    〔16〕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80页。
    〔17〕〔18〕《太平天国印书》(下),第682、678页。
    〔19〕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二),第853页。
    〔20〕转引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21〕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22〕曾纪泽:《使西日记》(外一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37页。
    〔23〕志刚:《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100、129~130页。
    〔24〕黎庶昌:《西洋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180~182页。
    〔25〕参阅〔日〕西里喜行:《关于王韬和〈循环日报〉》,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0辑。
    〔26〕《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11页。
    〔27〕吟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页。
    〔28〕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后总序。
    〔29〕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 页。
    〔30〕莫世祥:《孙中山香港之行》,载《历史研究》1997 年第3期。
    〔31〕《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1986年出版,第359页;第7卷,第115~116页。
    〔32〕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2页。
    〔33〕《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7页;第7卷,第115~116页。
    〔34〕林柏克著,徐植仁译:《孙逸仙传记》,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版,第158~163页。
    〔35〕《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74~175页。
    〔36〕〔40〕王耿雄等:《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44页、318页。
    〔37〕《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68、413~414页。
    〔38〕《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235~236页;第4卷,第43页。
    〔39〕〔41〕《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02、398页。
    〔42〕见邓开颂等:《粤港澳近代关系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43〕《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217页。
    〔44〕转见蒋文杰:《林则徐的神思》,载《文汇报》1997年7 月1日。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