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 林则徐的经世思想与爱国主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林庆元 参加讨论

林则徐改革派的改革,很少是政治领域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经济领域方面的兴利除弊。这与后来的洋务派甚为相似。林则徐本人的改革,概括地说,较多侧重在农业生产的改革以及一些经济部门经营与管理的改革,另外,就是重视生产技术的革新。这些改革、主要是围绕农政、漕政与盐政进行的。这些方面长期为清朝封建经济思想家所关心。这些部门弊病丛生,病国病民。他们的改革,也由此入手。
    (一)漕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漕运关系京师粮食的供应。林则徐清楚地意识到漕政积弊丛集,“不独州县之浮勒,旗丁之刁难胥吏之侵渔,莠民之挟制均为法所不宥,即凡漕船经由处所,与一切干涉漕政衙门,在在皆有把持,几于无一可恕。”(注:《林则徐集·奏稿》上,第134-135;43;13;339;337页。)1824年,黄河高堰决口,自高邮、宝应至清江浦,河道淤塞,严重影响漕运,漕运粮米是清王朝的生命线。当时有人提出海运计划以替河运。可是主管漕运的魏元煜、颜检、张师诚因感阻力重重,“以窒碍难行入奏。”(注:《清史稿》第3594页。)可见反对势力之大。林则徐此时正任江苏布政司,面对反对势力,他仍力主海运。从五月初六至十三日间,林则徐多次与江督魏元煜磋谈明年实行海运的计划。林则徐认为,上海沙船多至千计,每年往来沪津,东北,航道熟悉,且每次北上,放空船,如由他们载米北上,利商利官。林则徐主张海运,是与他重视商人力量思想分不开的。魏元煜因此改变了主意,并由林则徐撰稿,奏请于明年实行海运。漕运作为此根本性的改革,是与他重视商人力量思想分不开的。漕运的改革,有利于革除漕弊,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二)改造黄河的宏伟理想和计划。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灾害之一,就是黄泛。据统计,1946年以前三四千年中,黄泛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清朝以后,“无一岁不治河”。从顺治至嘉庆年间,决口即达115次。由于河政之腐败,每年动用大量国库,而河泛依然。“病河病财”、“岁费五六百万,竭天下之财赋以事河”(注:魏源:《筹河篇》上,《魏源集》第365页。)。所以魏源指出:“夷烟者,民财之大漏厄,而河工者,国帑之大漏厄也”(注:《林则徐集·奏稿》上,第134-135;43;13;339;337页。),把鸦片走私白银外流与河工中饱相提并论,可见其管理制度腐败之严重。
    林则徐受命治河有两次,一次在1824年,约三、四个月,另次在1831年底至1832年初,只有二、三个月。河泛一来,清王朝总是要拿主管河工大臣开刀。1824年11月,高堰十三堡决,江督孙玉庭及河督张文浩的获罪。清王朝派对河工不熟悉的林则徐督河工。对林则徐来说,不仅“忠君”需要他去承担风险之河工,并且是他为国展施抱负的机会。所以他仍然接受河工任务,并表示“力振因循、首在破除情面”(注:《林则徐集·奏稿》上,第134-135;43;13;339;337页。),首在革新。林则徐历代治河经验基础上,认真地实施。如加强料垛的管理,认真检查,保证质量。测量各湖水位,掌握水文资料革除不称职官吏。此外,他采取以石压埽的护提技术,而“众议互诅泥”。林则徐力排众议,行之有效。他留给后人的精神也是感人的。“朝夕咨访、豫东黄河多至十数厅,所储岁料数千垛,皆徒步抽验其虚实。”(注:金安清:《林文忠公传》、《续碑传集》第24卷。)工长万丈,盛暑烈日中,日必一周,与僚佐孜孜讲画无倦容,雨后徒步泥泞中。”(注:林聪彝:《文忠公年谱草稿》、引来新夏:《林则徐年谱》第80页。)这种体身体行和务实行作,正是经世派的特点。
    (三)卓有成效的水利设施。清代河患儿无年无之,儿无地无之,而以江浙为最严重。江苏的吴松江,黄埔江和娄江(刘河)总称三江经常淤塞成灾,“农不得耕”。林则徐亟力提倡疏刘河三江,“俾资宣泄,旱涝有备”刘河源出太湖东北,绕太仓经镇洋,嘉定入海,全长七八十里,白茆河在常熟境内长五六十里。同年年底,林则徐奏命署江苏布政司使。当时,“先相国总督两江,与江苏巡抚韩公,浙江巡抚帅公,会筹酾沈淡灾之策,议大兴水利。”(注:魏源:《江南水利全书叙》、《魏源集》,第393页。)水利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林则徐在向道光帝汇报其成绩时谈:“臣舟舆所历,亲见遍地禾棉,皆已长发,弥望青葱,锄祓之民,皋皋熙熙,共冀岁登大有,较前此数年景象迥乎不侔。”(注:《林则徐集·奏稿》上,第134-135;43;13;339;337页。)宝山海塘竣工后,“绅士庶民,扶老携幼,香花载道,无不欢欣鼓舞”。在观看海塘竣工人群中,竟有近百岁及九十岁之“耆民”(注:《林则徐集·奏稿》上,第134-135;43;13;339;337页。)参加。足见这工程是十分深得民心的,也反映了贫苦人民的期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一位封建官吏,林则徐虽然具有忠君思想的一面,然而,他所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思想文化熏染,使他努力从事兴利除弊,发展国计民生的活动。这些活动,也都是为了“本固邦宁”而进行的。他奏称:“窃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与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筹国计。”他希望长使国计民生悉臻富裕,正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的精华,是封建社会爱国主义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因此,我们认为,历史上有作为人物离开“民本”这一传统思想,就难称得起爱国主义,充其量只是一个狭隘的“忠君”的官吏而已。林则徐身上所体现的“民本”和改革思想,正是传统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