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 林则徐的经世思想与爱国主义(4)
四、“民本”思想与近代反侵略战争在阶级矛盾为基本矛盾的时期,林则徐的重民思想,表现为对民的同情,并把民看作国家发展的基础。而到了民族矛盾上升时期,林则徐的“重民”思想,从重视民心之向背而发展为“民心可用”,从民众的爱国热情中汲取信心和力量。他的“民本”思想便进一步与反侵略相联系,从而闪耀出更耀眼的光芒。 林则徐在外来入侵的战争中,首先想到的是“民心可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民力”、“民心”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并在一定范围里动员民众参加这场反侵略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根据林则徐的命令,香山县张贴了一张动员民众杀敌的命令。指出:“查英夷再三顽抗,实属自蹈法网,吾民自应同仇敌忾,歼彼丑类。前所以未能同伸义愤,灭此朝食,实缘诸多约束。今者大事悬赏,深受激励。渔民、船户、兵勇、庶民,凡能将夷人斩首或击毙者均为忠义之士,凡能获夷船者均有大功。”显示了林则徐依靠群众反对外来侵略者的决心。之所以如此,是林则徐对人民潜在的力量有着敏锐的观察,有着深刻的体会。鸦片战争时期,广东、浙江沿海人民均表现出“犁锄棍棒,皆可为兵,妇女儿童,咸知杀贼”(注:《鸦片战争》(三)第341页。)的爱国热情。时身在其地的林则徐便向道光皇帝奏称:“臣等察看民情,所有沿海村庄,不但正士端人衔恨刺骨,即渔舟村店俱恨其强梁,必能自保身家,团练抵御,彼见处处有备,自必不致停留”。他这时不但对人民力量的重视,而且初步意识到反侵略的战争必须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他曾向道光建议:“此时定海县城南被占据,即城中人户仓卒逃亡,而该县周围二百余里,各村居民总不下十余万众,夷匪既在岸上,要令人人得而诛之,不论军民人等,能杀夷人者,均按所献首级,给予极重赏格。似此风声一树,不瞬息间,可使靡有孑遗。”(注:《林则徐集·奏稿》中,第861页。)这是充分表现了林则徐对民众力量的深刻认识。显然,这种认识,深深来源于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林则徐爱国主义与“民本”思想相结合的物。 林则徐有很鲜明的民本思想,正是这一思想,推动他不断地探索反侵略战争的道路。定海失陷,可以说是他战略思想转变的关键。他从这时开始,逐步形成了由战略上防御,战术上骚忧,转变为战略上进攻的思想。相应地,也把依靠群众的重点从依靠水勇转向全体居民,明确提出鼓励“定海民众诛灭敌军”的主张,“令人人得而诛之”。到战争结束时,他在兰州,已开始酝酿一个十分可贵的战略构想。他说:“此时江左军情,果能大得捷音,则如天之福。尚被久踞,则恢复之策,扼要首在荆襄,须连结秦蜀以为之。”(注:《林则徐书简》第8;194页。)这一思想,可以说是林则徐企图依托我国大西北,长江腹部广大地区后方,与英侵略者持久作战的思想萌芽。持久战必须依靠民众进行。林则徐这里并没有正面阐述群众在这战略中的作用。可是,综上所述,林则徐也企图在更大范围内依托群众进行反侵略的战争,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人民的作用。这里,林则徐的“民本”思想,不但与改革内政相结合,兴利除弊,发展生产,足兵足食。而且也与反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相结合,传统的“民本”思想在林则徐身上,象红线一样,贯穿其反侵略斗争中及其一生,因而在近代社会继续放射出异彩。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