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清季练军建立原因探略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冀满红 参加讨论

同治初年,清朝统治者开始在直隶绿营中挑选精壮兵丁,仿照湘淮勇营营制,建立“练军”。随即各省仿 行,练军遍及全国,在急剧变化的中国近代社会存在了40年之久。“练军”现象是研究中国军事制度变革史所 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仅拟就练军建立原因谈些粗浅看法。
    1
    同治二年五月(1863年6月),直隶总督刘长佑首先建议用勇营制度编练直隶兵勇,得到清廷谕允。十月刘 长佑再次上折,请求在直隶抽练绿营兵12000余人,建立练军,并在广东等十省每月提银5.5万两,作为练兵经 费。清廷批准实行,练军遂在直隶地区建立起来。同治七年(1868年),鸿胪寺少卿朱学勤上奏,请停练军。 清廷明确表示:“练军为久远计,用勇不如用兵”(注:《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27卷第26页;第69卷第1 页;第76卷第14页;第183卷第31页;第66卷第17页;第82卷第52页。),并将练军作为一项国策在全国推行, 通谕各省仿行。那么,清廷为什么要坚持建立练军呢?清廷建立练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整顿已经腐朽衰败的绿营,进而抑制初步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
    绿营是清朝的经制军队,与八旗共同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任务。八旗早在清代中期即已衰败,绿 营在进入19世纪以来也衰相迭露,尤其是到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爆发时更是腐败不堪。当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 对绿营作了这样的揭露:“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 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注:《清 朝续文献通考》第212卷第9594页;第228卷第9741页;第217卷第9635页;第212卷第9592页;第212卷第9597页 。)。皇帝的上谕也承认绿营“日久废弛,有名无实”(注:《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12卷第9594页;第228卷 第9741页;第217卷第9635页;第212卷第9592页;第212卷第9597页。)。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绿营望风溃 逃,一败不可收拾,曾国藩描述安徽绿营的情形是:一省“原设绿营额兵散亡殆尽”(注:《曾文正公全集· 奏稿》第24卷第16页;第34卷第14页。)。到太平天国失败以后的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揭露说:“今 日之制兵,陆则不知击刺,不能乘骑;水则不习驾驶,不熟炮械;将领惟习趋跪应对,办名册,听差使。”( 注:《左文襄公全集·奏稿》第19卷第16页。)总之,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打击,绿营腐朽的本质已暴露 无遗,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已不能进行正常运转了。
    对清廷来说,绿营的衰败还造成了一种更为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地方势力的出现。由于绿营在战争中被彻 底扫荡,清廷不得不借助非经制军的勇营。于是,勇营在战争中崛起,成为挽救并维持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支柱 。但是同时,它又为地方势力的出现和急剧膨胀提供了有力的凭籍。由于勇营系由地方自行招募,中央不能直 接控制,而由地方统兵大员直接掌握,地方大员靠此开始总揽一地的军、政、财大权,显现出了相对独立于清 朝中央的态势。同治初年,较大的勇营部队,就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曾、 李、左靠他们手中的军队分别当上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浙江巡抚。他们各自盘踞一地,以军队为资本,日 益形成了各自的武装政治集团。地方势力的出现和急剧膨胀,是清廷最感头疼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 方势力,便成为清廷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抑制地方势力,首要的还是削减他们手中的兵权,裁撤他们倚为 长城的勇营。所以,当军事形势稍一稳定,清廷便开始筹议裁撤勇营。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的上谕说: “军兴日久,因各路官兵不敷剿办,复召募勇丁。乃近来各路军营,官兵则往往缺额,勇丁则征调纷繁,兵日 少而勇日增,不可不预为之计……,一俟军务告蒇,该勇丁有愿归农者,即妥为遣散,如仍愿效力行间,即分 隶各标,换补兵缺。”(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第714卷第5页。)一时内外诸臣纷纷奏请裁撤勇营,尤其 是在湘军攻陷天京后,这种议论甚嚣尘上,愈来愈烈。李鸿章在给郭嵩焘的信中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 ,但以内轻外重为患,日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注:《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6卷第2页。)正 反映了这种情况。
    但是,要做到裁撤勇营、真正削减地方大员手中的兵权,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大力整顿业已衰败的绿营,恢 复其原来的军事统治地位。所以,清廷在筹议裁撤勇营的同时,也开始整顿绿营。咸丰十年五月(1860年6月) ,清廷下令长江南北各省在本籍挑补兵额,次年十一月又令各省以勇丁补绿营缺额。同治元年(1862年),江 苏巡抚沈葆桢提出“自立之策,莫如先练额兵”,并将本省绿营“严汰老弱,增补精锐”,加以训练(注:《 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12卷第9594页;第228卷第9741页;第217卷第9635页;第212卷第9592页;第212卷第9597 页。)。对此,清廷给予了肯定。从此,清廷三令五申,催促地方整顿绿营。各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采用的方 式也不尽统一,大致有如下三种:第一,挑补额兵,恢复旧制。这是针对在战争中被摧毁的绿营而采用的,在 本籍或勇丁中挑选精壮,补足或重建被太平军所摧垮、摧毁的绿营。这种方式主要采用于绿营被完全摧毁的安 徽。第二,挑选精壮,另建练军。这是针对绿营疲弱不堪、不能用命的情况,从额兵中挑选精壮,按勇营营制 另行加以编练。这种方式首先在直隶地区实行,随后各省加以仿效,推行开来。第三,减兵加饷,就饷练兵。 这是针对绿营饷薄兵疲的弱点,裁汰老弱虚名等,将裁兵余饷加给挑留兵丁,加强训练。这种方式首先实行于 福建,浙江、陕西、贵州、江苏、广东等省也先后仿效。就上三种方式而言,建立练军推行的地区最广、时间 最长、收效也最大。由上可知,建立练军是清廷整顿绿营,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的措施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