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佛学经世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陈立忠 胡维革 参加讨论

第三,资产阶级思想家利用佛教批判基督教,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在近代史上,基督教随着枪炮、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宗教侵略势力。传教士依靠不平等条约保护,包揽词讼,袒护教民,霸占田产,欺压百姓,残酷地践踏了中国的法律和主权。更为严重的是,基督教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系统涌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人一向赖以安身立命的意义秩序,“传教则并夺华人之心”。中国人“一入其教,则人心但知有教主,不知有国法矣,此其动摇国本也。”⑩基督教这种精神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俘虏人心、动摇国本的可怕恶果。面对这种危机形势,资产阶级思想家积极配合广大民众汹涌澎湃的反洋教斗争,从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利用佛教批判基督教,展开了反教反帝斗争。在这方面,章太炎堪称是其突出的代表。
    章太炎首先明确指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因为中国人的信仰基督,并不是崇拜上帝,实是崇拜西帝。最上一流,是借此学些英文法文,可以自命不凡;其次就是饥寒无告,要借此混日子的;最下是凭仗教会的势力,去鱼肉乡愚,陵轹同类”(11)。为剥落基督教的灵光,章太炎发表《无神论》一文,用佛学的平等思想对基督教的神权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指出:“唯神之说,崇奉一尊,与平等绝远”,而“欲使众生平等,不得不先破神教”(12)。同时,他还用佛家的逻辑因明方法,无情而透辟地驳斥了基督教的创世说。他说:《新约》中的所谓“上帝”,既不是由直觉的方法得来,也不是由自己直接证悟得来,乃是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论出来的。既然可以推论出上帝的存在,也就可以推论出上帝的不存在,所以上帝创世也就只能是毫无根据的妄说。章太炎一面大力诋排基督教,一面积极推崇佛教,认为佛教最适用于中国。他指出:“我们中国,本称为佛教国,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13)很明显,章太炎这种抑耶扬佛的作法,实质是想用东方被压迫民族本国的佛教,来反对作为西方侵略工具的基督教。正是基于这种思路,他才在实践上积极以佛教作为联系亚洲各国的纽带,以联合起来反帝。1907年,章太炎与印度革命志士组织发起以“反对帝国主义而自保其邦族”为宗旨的“亚洲和亲会”。在《亚洲和亲会约章》中,他明确指出,要联合佛教等传统的东方宗教哲学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思想。章太炎这种努力虽然无法实现,但作为反帝斗争的一种尝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救民--用佛学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救度众生,重塑国民性
    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帝反封,是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救度众生和重塑国民性,则是要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把民众从封建主义的顺民变为资产阶级的新民。在这方面,他们主要是利用佛学的慈悲观念来救度众生,利用佛学的五蕴、无我、缘起、业报等学说来重塑国民性。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主张,与之同乐叫慈,救彼之苦叫悲。资产阶级思想家大都接受佛学的慈悲观念,把救度众生出苦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康有为在他著名的《大同书》中,一开篇就标出“入世界观众苦”,表示他要以大慈大悲的救世主襟怀,普度众生到达极乐世界。他用充满激情的笔写道:“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之,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能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14)所以他决心“历无量劫,行菩萨行”,“以救国救民为事”。由此不难看出康有为拯救人类同赴极乐世界的救民抱负,以及其对信仰的虔诚与执着精神。梁启超也把佛教的“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引为同调,指出:“苟众生迷而曰我独悟,众生苦而曰我独乐,无有是处。譬诸国然,吾既托生此国矣,未有国民愚而我可以独智,国民危而我可以独安,国民悴而我可以独荣者也。知此义者,则虽牺牲藐躬种种之利益以为国家,其必不辞矣”(15)。这种誓言般的文字,充分表现了梁启超“牺牲一身觉天下,以此发心度众生”的经世怀抱。谭嗣同更是“以救度众生为本根”,他用掷地有声的话语说道:“有一小生不得度,我誓不成佛”(16);又说:“嗣同既悟心源,便欲以心度一切苦恼众生。以心挽劫者,不惟发愿救本国,并彼强盛之西国,与夫贪生之类,一切皆度之”(17)。他还将其救民思想付诸实践,并不惜牺牲自己年青的生命。正是基于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资产阶级思想家才百折不挠,上下求索,奔走呼号,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探险,赢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文化创获。
    如果说普度众生是一个整体追求的话,那么重塑国民性则是它的基础工程。所谓国民性,亦称“民族性”,是指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心理文化特征,晚清以来的思想家多借用它来指喻中华民族在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精神、思想、情感、意志、道德特征的总和。近代以降,中华民族在反抗西方侵略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与失败,痛苦地启发资产阶级思想家从国民性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原因。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国民素质不如西方,自身存在着诸多劣根性。例如,严复以西方白种人为参照系,一一列举出了中西民族特性的诸多差异。他指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18)。梁启超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有四大缺点:即“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缺”;在《新民说》一文中,他又指出中国国民性具有“愚昧落后”、“道德衰败”、缺乏“国家思想”、“权利观念”等弱点。对此,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普度众生这一宏规出发,极力用佛学理论克服国民的劣根性,铸造资产阶级的新国民。其具体作法是:
    第一,利用佛学“五蕴”、“无我”说,宣扬灵魂不灭说教,培养国民的无畏精神。
    “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即色(属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属精神现象)。佛教认为:五蕴虚幻不定,最终要分离而消散,所以人的肉体最终是要消亡的,即“无我”,“我”不在人世现象界;但人的精神却可以脱离肉体而轮回常住,即“有我”,“我”又存在于人的精神中。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佛教这种灵魂不灭的说教,经过改造可以培养、激励人们的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抑制、克服人们的贪生怕死和迷恋物质享受的私心俗念,这对于变法和革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变法和革命都意味着流血牺牲,都需要“蹈死如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此,他们对此啧啧称道,大肆鼓吹。梁启超说:人“不过心理过程上一种幻影,求其实体,了不可得”(19),所以人一生数十年间,至幻无常,无可留恋,无可宝贵。“死者死吾体魄中之铁若余金类、木类、炭水粉、糖盐水若余杂质气质而已,而吾自有不死者存,曰灵魂。既常有不死者存,则死吾奚畏?”(20)谭嗣同亦指出:只要了悟了“身为不死之物”,则成仁成义,“必无胆怖于其衷”。章太炎说得更为直截了当:“我”实际上乃是因缘凑合的假相,“所谓我者,舍阿赖耶识而外更无他物。此识是真,此我是幻”(21)。即是说,肉体虚幻短暂,精神真实永恒,前者不足惜,后者诚可贵。总之,他们就是利用佛教所说的“威力”、“奋迅”、“勇猛”、“大雄”、“大无畏”等精神,激励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鼓舞人们为变法或革命而拼死斗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