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佛学经世思想(4)
第二,把佛学与西方近代哲学加以比较研究,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梁启超从佛学思想出发,对西方辩证思维力较强的“穷理派”哲学深感兴趣。他用斯宾塞的实体不可知论比附佛学;用佛学的“无我”肯定笛卡尔的“我思”,否定“我在”。他吸收马赫关于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心理产物的精神一元论,充实其唯心主义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又以佛学的慧观思想否认马赫的感觉经验,等等。总之,唯心主义愈彻底,其思想顺化愈自然。在以上反复比较、广泛吸纳中,梁启超最为赞赏的是康德的先验论。他用佛学“根尘生识”的前五识比附康德的“先验感性”,把具有不同作用的第六识视为康德的整个先验的认识能力,认为:康德的“感觉”即佛学的“受”,“思念”即佛学的“想”,“智慧”即佛学的“行”。他还将智慧分为视听、考察和推理,用以比附康德的先验感性、知性和理性。这样,康德的认识论完全被纳入了他的佛教心理学之中,而他的佛教心理学则变得更加系统丰满了。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竟在抽象的思维研究中窥察到了“人道”的真谛。他说:佛说“真如”,即康德所谓“真我”,“康氏以自由为一切学术人道之本,以此言自由,而知其所谓不自由者并行不悖,实华严圆教之上乘也。”(33)毫无疑问,这种比附与对号不甚伦类,但它要求从个性和主体性的自我中把握世界的“真如”(真理),从而在晦涩的佛理中播下了自由的火种,闪烁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火花,表明了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改革家的梁启超,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章太炎的致思路线和学术追求,与梁启超大致相同。他把佛学的许多观点与西方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我论等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比较研究中予以学理上的互相贯通和比照补充。他认为:康德所说“十二范畴”纯是“相分”的道理,索宾霍尔所说“世界成立全由意思盲动”,也就是“十二缘生”的道理。在此基础上,他把佛学的最高本体概念“真如”与柏拉图的“理念”和康德的“物自体”进行比较,指出:在承认“真如”或“理念”为唯一真实这一点上,佛学与柏拉图学说是相同的;但佛学认为真不离俗,俗不离真,这与柏拉图视“理念”为离开一切个体而存在的纯粹抽象,又是有别的。康德的“物自体”“几与佛说‘真如’等矣”,但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与佛理相悖。在林林总总的西方哲学流派中,章太炎最为推崇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学说。他用费希特的“自我”思想,来证明佛学的“以众生为我”的观点,指出:“吠息特(费希特)之言:由单一律观之,我唯是我;由矛盾律观之,我所谓我,即彼之他,我所谓他,即他彼之我;由充足律观之,无所谓他,即唯是我。以此度脱众生为念者,不执单一律中之我,而未尝尽断充足律观之我,则以随顺法性,人人自证有我,不得举依他幻有之性,而一时顿空之也”(34)。尤其是费希特“自我创造一切”的世界观,更引起了章太炎的共鸣。据此,在章太炎看来,风俗的沉沦,民德的堕废,国势的衰微,“皆以我见缠缚”。因此,他认为:只有积极张扬广播佛学“依自不依他”的理论和费希特“自我创造一切”的思想,才能赢得人性的崇扬和个性的独立,才能达到新民新国新社会的目的。章太炎的这种思想虽然被诘屈聱牙的佛学语码所层层包裹,但在茫茫如漆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它仍不失为叛逆者的呐喊和战斗者的投枪。 总而言之,资产阶级思想家以佛学理论为经世武器,反帝反封,具有爱国性;淑世新民,具有启蒙性;学习西方,具有进步性。当然,宗教的本质毕竟是愚昧与困惑联袂、无我与异化并存、恐惧与期盼相依,因此对它的负面效应,我们亦不可忽视。 注释: ① 《仁学界说》,《谭嗣同全集》第292页。 ②③④⑧⑨(16)(29)(30) 《仁学》,《谭嗣同全集》第365、325、350、320、318、372、352、351页。 ⑤ 《饮冰室文集类编》上册,第659页。 ⑥(15)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148、146页。 ⑦(11)(13)(26)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民报》第6号。 ⑩ 李鸿章:《毋自欺室文集·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