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佛学经世思想(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陈立忠 胡维革 参加讨论

第二,利用佛学“缘起”说,宣扬“物境虚幻”、“万法唯心”,增进国民的革命道德。
    “缘起”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因缘而生、没有自性的,因而是不真实的,世界的本质就是空。“一切物境皆为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22)。如果只知道有外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心的虚幻之物,周遍驰求,执迷不悟,就会成为外物的奴隶,即梁启超所称的“心中之奴隶”。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佛教这种劝人“与其归敬于外界,不若归敬于自心”的理论,可以在某一方面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道德观念,打破利害、得失、成败之念,消除“声色、货利、妻子、名誉”等卑污龌龊思想,确立豁达高尚的革命人生观。因此,他们对此大加张扬,广泛宣传。为加大宣传力度,章太炎还援引历史,证明佛教对道德的巨大效用。他指出:“昔我皇汉刘氏之衰,儒术堕废,民德日薄。赖佛教入而持世,民复挚醇,以启有唐之盛。讫宋世佛教转微,人心亦日苟偷,为外族并兼”(23)。“明末之世,与满洲相抗,百折不回者,非耽悦禅观之士,即姚江学派之徒”(24)。而且“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王学……其义理高远者,大抵本之佛乘”(25)。从而,他号召人们要“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道德”(26)。
    第三,利用佛学“业报”说,破除“私德”,强化群体、社会、国家观念,增强国民的社会责任感。
    “业报”说是印度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业”是指行为造作。佛教认为,业有因性,又称业因,有业因必有果报。业报不限于今世而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三世。前生的业因决定今生的果报,今生的业因决定将来的果报。在这里,旋报和受报的主体都是个人,所以是个体业报。资产阶级思想家借此发挥,把业报的主体说成是社会群体,即群体业报。他们认为:“今日我辈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感一想,而其影象,直刻入羯磨总体之中,永不消灭,将来我身及我同类受其影响,而食其业报”(27)。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同食前辈的业报,他们的言行举动影响和熏习现社会,其后辈也要同食他们的业报。根据这种新的群体业报理论,他们指出:“国家之盛衰存亡,非命运使然,实乃由全国过去人共同业力所造成”(28)。也就是说,中国所以衰亡,并非命运的安排,而是中国四万万人业力的造化。那么,中国人既然能以自己的业力衰国,也就能以自己的业力兴国。这样,就既把中国人自身看成是中国强弱的原因,同时也把中国人自身看成是挽救中国危亡的决定力量,从而敦促人们增强历史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今天和下一代的幸福而斗争。这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公德意识和群体观念,以及加强民族团结、共建新国家,无疑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救学--用佛学思想比附西学,学习西方,追求真理
    在中国近代学术领域里,一方面是传统儒学灵光隳落,权威丧失,另一方面是刚刚传入的西学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因而出现了严重的“学问饥荒”现象。所谓救学,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用佛学思想比附西学,学习西方,追求真理,希图为中国的学术园地注入几分生机与春色。
    第一,把佛学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实证知识融合在一起,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首先,资产阶级思想家把佛学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实证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在其二者关系上,他们认为:西学可以说明佛学,佛学可以借助西学复兴;但佛学又高于西学,西学源于佛学。如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指出,实证科学的对象是有限的空间,而佛学“能治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之日球星球,尽虚空界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之微尘世界”(29);实证科学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佛理“极地球上所有群教群经诸子百家,虚如名理,实如格致,以及希夷不可闻见”(30)。在文化成果上,他们认为:西方自然科学依靠“器数”实验,远不及佛学“直观心之本原”;科学家周遍驰求“费无穷岁月始得者”,佛学家仅在一念之须,“当下即可做出万万年后之神奇。”一言以蔽之,如果用体用关系来衡量两学,则佛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认真比较参照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将佛学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实证知识融合在一起,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体系。谭嗣同融合佛学与西学,以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说为工具,吸取当时最新的科学成果,“电光声化”等,建立起了“主客观融合”的心学即现代佛学体系。在其心学中,他认为“以太”构成宇宙,而以太即是佛学所说的“慈悲”。章太炎虽然指摘《楞严经》中一些譬喻不符合近代物理学的实证知识,但同时也认为该经中有些论述与近代实证科学知识相吻合。如病眼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彩重叠”,即证明光学原理的色散现象“豁然确斯”,“释迦早知光浪(波),似已高出奈端(牛顿)”(31)。谭、章的好友孙宝瑄亦称:观《华严》,其《世界品》中所云“或作江河形,或作回转形,或作旋流形,或作轮辋形,或作坛形,或作云形,或作种种珠网形”,“盖与西人天文家言所谓星团、星气、螺旋白云、天河诸星状之说暗合”(32)。又说:“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无论天算、格致、化学、质学……及种种技能”,靡不该习。经过如此演义和解说,宗教知识化,知识宗教化,佛教既成了他们追求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实证知识的思想纽带和桥梁,也成了他们吸纳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文化底盘和框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