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宋理宗的“能”与“庸”(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胡昭曦 参加讨论

二、谋略:崇倡理学
    在中国历史上,宋理宗崇倡理学是很著名的。他逝世后,宋度宗及朝臣议其谥号庙号,反复讨论,最后“以圣性崇尚理学”而定其庙号曰“理宗”〔28〕。宋理宗之所以崇倡理学,是当时理学已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也是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就今天看来是宋理宗的一种谋略。
    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理学大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程朱理学已经形成。宁宗时,朝廷爆发了韩(侂胄)赵(汝愚)党争。时任宰相的赵汝愚崇尚理学,敬重朱熹。而与赵汝愚合谋拥立宁宗的韩侂胄,却未因此得到重赏,遂对赵不满。赵汝愚、朱熹等人也攻击韩侂胄。韩遂网罗党羽,使赵罢相,朱熹等亦“以攻侂胄得罪”。继而韩侂胄“又设伪学之目,以网括汝愚、朱熹门下知名之士”〔29〕。并在宰相京镗的支持下,经宁宗诏令,于庆元三元(公元1197年)十二月建立党籍,禁锢赵汝愚及朱熹等著名理学人物共59人,理学被称为“伪学”,理学人物被称为“逆党”,直到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二月才“弛伪学之禁”,这就是历时近5 年的“庆元党禁”〔30〕。这次党禁对理学打击很大。后来,史弥远谋杀韩侂胄,位至宰相,很快独相擅权。
    史弥远当政,为巩固其相位,从各方面纠扭韩侂胄的所作所为,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争取理学名士的支持,用以收拾人心。而理学家们也利用这个时机,为理学争取学术正统地位。于是,嘉定三年至九年,朝廷先后给理学家朱熹、张栻、吕祖谦赐谥〔31〕。在魏了翁等理学家多次争取下,嘉定十三年至十六年,朝廷又先后给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追赐谥号〔32〕。使理学正式脱去“伪学”之称而成为“正学”。史弥远此举,主要是笼络人心的政治需要,但毕竟促使理学更大发展。《宋史》作者未把史弥远列入“奸臣传”,这应是一个很大因素。嘉定以后,程朱理学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不少理学家也身居显官要职。
    宋理宗因史弥远擅权废立皇嗣而登帝位,继而又以“湖州之变”逼死被废太子、济王赵竑,这就与理学所主张的天理人伦相抵触,于是理学儒士冒死上谏,为济王鸣冤,朝野纷纷,政局动荡。熟谙政情、颇具手腕的史弥远,已有嘉定时期收拾人心的经验,即收拾人心必须首先争取理学名士。他们很快召用当时最有声望的理学名家真德秀、魏了翁。真、魏二人在对济王之冤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只有劝理宗尊奉和崇尚理学,魏了翁要求理宗“敷求硕儒,开阐正学”〔33〕。真德秀谈到济王之死时,理宗表示“朝廷待济王亦至矣”,但处理此事“一时仓猝耳”,真德秀也只好说:“此已往之咎,惟愿陛下知有此失而益讲学进德。”〔34〕虽然真、魏二人起用不到一年就被罢黜,但史弥远、宋理宗始终坚持以崇倡理学来收拾人心、维护统治的谋略,这在宋理宗亲政后更为突出。
    宝庆三年,理宗表彰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认为“有补治道”,明确表示“朕励志讲学”。特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封为徽国公)。又召见朱熹的儿子朱在,说“恨不与(朱熹)同时”。绍定三年,恢复魏了翁、真德秀等人原官职祠禄,进而起用〔35〕。这种用崇倡理学来笼络人心、稳定政局的谋略,史弥远行之有效,宋理宗也从中受益。
    绍定六年史弥远死后,理宗亲政。这时,理宗已失去了权相史弥远的依靠,但需要继续维护皇位,稳定政局,且又有“中兴”之志,当然更加依靠崇倡理学的谋略。而理学之士也乘机掀起争取理学的正统地位的高潮,于是理宗在崇倡理学上迈出了更大步伐。正如《宋史全文》引《龟鉴》所云:“孟儒先重则吾道(按指名教纲常)重,儒学轻则吾道亦轻,理宗之褒儒先其审诸此欤!”〔36〕宋理宗崇倡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理学列为“正学之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应李埴之请,理宗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10人从祀孔子庙庭〔37〕。到淳祐元年,正式“诏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以示崇奖”〔38〕。
    (二)拔用理学名士。宋理宗亲政后,理学之士为官者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有51人,其中朝官38人(内宰执官13人),尤为著名者有真德秀、魏了翁、董槐、杜范、乔行简、葛洪、李性传等人。在理学之士中,也有欺世混名之徒或空谈性理之辈,但不少理学名士实为有学识才干的,他们成为理宗“端平更化”的主要依托。理学的地位因此得到实际提高,理学也通过这些理学名士更为广泛传播。
    (三)把理学树为官学。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正月,宋理宗正式确认程颐建构的理学“道统”,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5人直接上承孟子。又向太学生公布绍定三年(公元1230 年)“御制”的《道统十三赞》〔39〕,对程朱理学建构的“道统”中,自伏羲至孟子等13位“圣贤”分别作颂辞。这标志宋王朝对理学“道统”的正式确认,也是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重要表征。
    理宗通过以上措施,使自北宋中期以来近两百年中,有关学术的真伪之辨、正闰之辨和学派之争,由最高统治者政治权力的干预而得到结果,理学从此上升为官学的地位。宋理宗也因此维护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促进了“端平更化”的实施。崇倡理学的谋略,起到了收拾人心、稳定局面的作用。从这里也可以见到,宋理宗并非无能之君。
    也要指出,宋理宗崇倡理学,并不是完全按照理学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仍然是以维护统治为标准。端平元年,他在选德殿东西壁亲书“思无邪,毋不敬”六个大字为“座右铭”〔40〕,但在淳祐元年又御笔付臣下曰“言惟理合,策必济时”〔41〕。这种把“言”与“策”、“理”与“时”分割的认识,大致反映出宋理宗在一些问题上言与行脱节的原因。他公开宣布“毋不敬”,但对济王赵竑却刻薄如仇,而对史弥远却一再标榜其“定策”之功,直到理宗逝世前都是如此。从这里也可看到,宋理宗崇倡理学,不在于自己信奉和研究,而主要是维护统治的一种谋略。
    三、才略:“端平更化”
    史弥远死,宋理宗亲政,改年号为“端平”。早就有“中兴”之志的宋理宗,此时“亲总庶政”,可以“赫然独断”了〔42〕。他励精图治,施展才略,“日与大臣论道经邦”,“中书之务不问巨细,……尽归庙堂,无一事之区处不关于念虑,无一纸之申明不经于裁决”〔43〕。他着手在许多方面进行整顿和变革,这就是史称的“端平更化”。其实,宋理宗的变革贯穿于端平、嘉熙、淳祐年间(公元1234-1252年),历时近二十年。所以时人刘克庄说:一变为端平,再变为嘉熙,三变为淳祐,“皆求以愈于端平也”〔44〕。因此,“端平更化”实际上是“端平--淳祐更化”。
    宋理宗亲政时,南宋的政局愈加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内外交困,朝政腐败,官吏贪浊,社会经济濒于崩溃,财政匮乏,边防涣散,而蒙古的崛起及其势力的南渐,对南宋的威胁愈来愈大。而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宋理宗宣称“务革前弊”〔45〕,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大致是:拔贤黜佞、整顿吏治、整顿财政、崇尚理学、出师汴洛、部署抗蒙等。“端平更化”是不彻底的、有始无终的,未达到其预期目的,但是也取得一些成效,给垂危的南宋王朝注入了一管“强心剂”,延缓了南宋走向覆灭的过程。
    “端平更化”还显示出宋理宗维护统治的高明手法,一方面他要“务革前弊”,针对史弥远的许多作为;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公开否定史弥远,而且还得继续施予恩惠。“端平更化”就是在这样矛盾和微妙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也反映出宋理宗治理朝政的一种才略。
    1989年,笔者与段玉明先生合写过一篇《宋理宗“端平--淳祐更化”刍论》〔46〕,对其措施作了简要论述,其中效果显著的是拔贤黜佞、崇倡理学和部署抗蒙。本文着重补充崇倡理学和拔贤黜佞,下面重点谈谈宋理宗在选用文臣武将方面的才能。
    宋理宗亲政后,很快罢黜了史弥远的党羽梁成大、薛极、莫泽、李知孝等被称为“四木”、“三凶”的佞臣,先后召回了宝庆、绍定期间被史弥远排斥的一些较有才干的臣僚,如真德秀、魏了翁、李埴、徐侨、赵汝谈、尤焴、游似、洪咨夔、李宗勉、杜范、徐清叟、袁甫、李韶等。据不完全统计,端平--淳祐期间,理宗所任命的37名宰执官中,除对郑清之、史嵩之争议较大外,其他均较负时望;40名台谏官也大多堪任其职。因而朝政气象有所改观,时人称誉:“端平亲政以来,召用正人以振台纲,天下翘望风来。”〔47〕值得注意的是,理宗亲政,立即任命郑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三年九月罢之;淳祐七年又任右相、左相,直到十一年十一月逝世,总共任丞相六年多。在史弥远任相时,郑清之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是宋理宗为宗子、皇子时的宫廷老师,也是史弥远废济王、立理宗的同谋,但他是忠于宋理宗的,也不像史弥远具有擅权野心。正因为如此,宋理宗把他作为依靠,既可维护史弥远的“定策之功”,又可因缘与郑清之这位重臣的师生关系而稳定朝政,进而实施自己的愿望。笔者认为,郑清之是不负所望的,“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辅佐理宗变革,所以《宋史》说:“端平间召用正人,清之之力也。”〔48〕
    在任命郑清之为右丞相后,宋理宗即以史弥远独相擅权为戒,加以变革,一般均同时任命两位丞相,据《宋史》所列,自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至宝庆三年(公元1255年)的23年间,独相者有郑清之(两次,最长一次一年多)、史嵩之(一次,三年多)、谢方叔(一次,两年多)等3人,共约八年〔49〕, 这较之史弥远在理宗时一人独相九年多的局面,已有很大改变。这是宋理宗有意识进行的一大变革。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六月,任命郑清之为左丞相、乔行简为右丞相,有人认为并用二相,“交信谗说”,“恐成朋党之风”,宋理宗态度鲜明地说:“朕任清之甚专,但以天下多事,非一相所可理,故以行简辅之。行简之用,断自朕心。”〔50〕在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的一个诏书中,更以宋朝“祖宗之法”为根据,他说:“朕以眇躬,……临御十有六载,……弊端丛积,氛祲蔓滋,……爰体诒谋,聿新图任,法元祐尊大老之典,特谘重事平章;尊绍兴并二相之规,盖欲相应于表里。”〔51〕直到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宋理宗仍在维护这种变革,十二月“上降御笔曰:‘朕观比年以来,朝纲浸弛,时事日乖,所以并命二相,夹辅王室……’”,他针对各分朋党、各持己见的情况,强调指出,“自来并命二相,本欲协济,缘各任己见,且因宾客交斗,遂成党与,不可不戒!卿等宜同心辅政,深矫前人之失”〔52〕。这样,改变了长期独相擅权的弊政,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皇帝总揽朝政的地位与权威,也相对地使皇帝的意志能较顺利地贯彻。
    宋理宗亲政后,南宋与蒙古联军攻金,取得了灭金的胜利。但是,旋即贸然出师汴洛,为蒙古所击,自取失败。此后,南宋与蒙古正面对峙,蒙古不断南攻,志在灭宋。宋理宗自端平二年起,就采纳一些朝臣的意见,积极部署抗蒙防御。其布防基本上以长江为线,上起汉水,下迄淮河,把千里江面分为上、中、下三流。宋理宗一方面与蒙古互派使者进行谈判,一方面抗击蒙古窝阔台汗发动的抄掠性进攻。他充分利用窝阔台汗逝世(公元1241年,淳祐元年)后,到蒙哥汗即位(公元1251年)期间,蒙古内部政局动荡、减弱对南宋攻势的局面,加强整顿,充实边面的防御。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选任了孟珙、余玠、赵葵、李曾伯、杜杲、吕文德、吴渊等堪当重任的将帅。
    针对蒙古把四川作为进攻重点的战略,宋理宗特别注意加强长江上、中流即四川、京湖地区的设防,精选这两个地区的主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