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是鄂州都统制孟宗政之子,勇谋皆备,随其父抗击金兵,屡立战功〔53〕。端平元年,孟珙奉命率兵运粮,与蒙古联兵在蔡州攻灭金朝。次年正月,宋理宗授孟珙为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暂在黄州驻扎,措置边防。孟珙陛辞时,理宗对他说:“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破蔡灭金,功绩昭著。”以后历任知光州,节制黄、蕲、光、信阳四郡军马;知江陵府,兼京西湖北安抚副使,鄂州诸军都统制。与蒙古战,收复襄樊及信阳、光、化等地。任荆湖制置大使兼知鄂州,积极经营襄樊,使之成为南宋的重要军事据点。嘉熙四年,任四川宣抚使(后为夔路制置大使),兼知夔州,节制归、峡、鼎、澧现戍军马。又兼京湖安抚制置使。理宗诏书谕以重托,称“此岂寻常委寄之比”,勉其“不难无以见人杰,卿宜勇于一行”。又被任为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夔路策应大使。孟珙不仅屡败蒙军进攻,积极经营襄樊,指挥应接四川抗战,还在四川大兴屯田,整顿军政,保障了长江上、中流边面抗击蒙古军的胜利。宋理宗对孟珙的选任甚为得当,而孟珙也不负所望,所以有学者评价说:“到金衰元兴之际,(南宋)所感受威胁甚重,然终能稍延国祚者,诸将的协力捍卫与边防的积极经营是重要关键,其中以孟珙的功绩为最著。”〔54〕 至于对余玠的挑选任命,宋理宗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察的。端平初年,余玠投奔淮东安抚制置使赵葵幕下,在淮东战场转战8年,抗击蒙古,勇敢善战,屡建战功,为赵葵所知遇, 也为宋理宗所了解,因而很快被擢升,到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已是淮东安抚制置副使,成为南宋在淮东战场的一位副帅〔55〕。淳祐元年十一月,蒙古窝阔台汗逝世,此后蒙古政局动荡,宋理宗抓住这个机会加强防务。此时,孟珙以京湖安抚制置使为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兼掌四川、京湖二地防务,战线甚长,不能专责治川。而四川地区过去的帅臣又大多贪庸,宋理宗深有认识地说,“蜀从前亦委寄非人”〔56〕,朝臣(也包括孟珙)要求“蜀自易帅之外,未有他策”〔57〕。余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宋理宗选中的四川主帅。 淳祐二年五月,余玠入朝奏对。他对理宗说:“事无大小,须是务实”,“一视文武之士,勿令偏重;偏则必激,非国之福也。”理宗深以为然,甚为赏识,当即说:“卿人物议论,皆不寻常,可独当一面。少留,当有擢用。”经过对余玠的长期了解和当面考察,宋理宗下决心委派余玠主掌四川军政。六月,命余玠为四川宣谕使。七月,余玠陛辞时向理宗提出“外攘本于内修”的治蜀方针,理宗赞许道:“今日之事,不必问彼(引者按指蒙古)运衰与不衰,但自靠实理会治内规摹。”鼓励余玠:“卿前所言靠实工夫,玩之有味,此言必能见之行事,……当为四蜀经久之谋,勿为一时支吾之计。”十二月,又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并“诏余玠任责全蜀应军行调度,权许便宜施行”〔58〕。事实证明,宋理宗选任余玠是正确的。他在四川12年(公元1242-1253年),整顿军政,葺理经济,加强防务,特别是建立山城防御体系,稳定了四川的政局,有效地抗击蒙古军队的进攻。 无论是孟珙还是余玠,都是经过理宗细致考察、认真了解之后才任用的,可谓精选。这两位主帅分掌京湖、四川防务,不仅在当时抗击了蒙古的进攻,以致在钓鱼城前线伤死蒙哥汗,并为长期守御荆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只是宋理宗选拔任用文臣武将的两个突出例子,说明他是能够知人善任的。 “端平更化”的进行,表明宋理宗有变革、“中兴”之志;“端平更化”所取得的部分效果,表明宋理宗也具有相当强的治理朝政的能力。总的来说,表现出了宋理宗的才略。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宋理宗“渊默十年”是一种策略,崇尚理学是一种谋略,“端平更化”则表现出才略。南宋王朝得以延缓灭亡,宋理宗所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宋理宗应是一位具有一定能力和有所作为的皇帝,而不是“庸才”。 当然,也要看到,随着时局的危急和年事的增高,宋理宗在淳祐末期就开始失去“端平更化”的图治锐气,到他50岁(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以后就更为明显。 宝祐四年 (公元1256年)宋理宗在一个诏书中,就表露出对时局无可奈何的情绪,写道:“朕仪图治功,宵旰在念,适时多艰,未称朕意。威令玩而不肃,纪纲翕而不张。财计匮而生财之道蔑闻,民力穷而剥民之吏自若。敌非果强,特自未有以振国势;兵非不多,特莫知所以计军实。舍法用例已非矣。”〔59〕于是,宋理宗荒怠政事,度过了他在皇帝位的最后十年。 从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到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十月宋理宗逝世的约十年期间,宋理宗贪图享乐,骄奢淫逸,阎妃恃宠骄横;宦官董宋臣居中用事;丞相丁大全广植私党,弄权擅政,打击排逐良相董槐;权臣马天骥也投理宗之所好,胡作非为。因而朝政大坏,有人在朝堂门上书写“阎马丁当,国势将亡”〔60〕,以此直斥阎妃、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之流挟君误国之罪。 虽然,宋理宗也曾一度有所警悟,采取了一些措施,处置了马天骥、丁大全,调开了董宋臣,阎妃也病死了,但是其厌事怠政的基本态度未变,因而在其晚期出现两大弊政。一是对贾似道在宋蒙鄂州之战的功过失察,乃至于当年(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任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而又以是否支持册立赵禥为太子,于次年罢去左丞相吴潜,而以贾似道独相(直到宋理宗逝世都是如此)。对于贾似道本文不作全面评论,但是宋理宗怠于朝政,而委政于贾似道,这样又回到了相权擅政的局面。另一个弊政是,选择赵禥(以后的宋度宗)为皇位的继承人。理宗有两个儿子,早已夭亡,再无皇子,遂择其胞兄荣王赵与芮之子赵禥。赵禥之生母黄氏本荣王正室李氏的陪娘,在荣王府地位低贱,受荣王孕后不想让孩子出生,遂服药堕胎,然未能流产,却使赵禥先天发育不良,生下来手脚软弱,大脑发育缓慢,到7岁才会讲话〔61〕。这样一个低能儿, 理宗却偏要立为皇嗣。左丞相吴潜竭力反对,终被罢官。而贾似道却迎合理宗心愿,上书请立赵禥为太子。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十月,理宗逝世,25岁的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他无能理政,称贾似道为“师相”,完全听从于贾似道。宋度宗在位10年(公元1264-1274年),南宋王朝更加腐朽,很快被蒙古灭亡。这两件弊政,充分反映出宋理宗在位的最后10年,是昏聩的10年。 纵观宋理宗在位的40年,概言其治国理政,第一个十年“渊默”韬晦,为了巩固皇位,深藏不露,可谓非不能也,乃不为也。第二三个十年,亲主朝政,励精图治,显示出他的才干与谋略。第四个十年,荒逸昏怠,委政权相,可谓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其对宋朝的存亡而言,有功亦有过;就其历史作用而言,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就其个人的能力而言,总的来说是一个有能力有才干的皇帝,其晚期是一个昏君。对于宋理宗作具体的、分阶段的、分方面的评价,才是恰当的。如果笼统地说他是“庸才”、“昏君”,则失之公允,也不符合历史实际。 注释: 〔1〕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三《皇帝登宝位赦文首尾词》,豫章丛书本。 〔2〕《宋史》卷四五《理宗纪·赞》,中华书局1977年版。 〔3〕李贽:《史纲评要》卷三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 〔4〕〔27〕王夫之:《宋论》卷一五、一四,中华书局1964 年版。 〔5 〕〔54 〕黄宽重:《南宋史研究集》,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9、31页。 〔6〕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12页。 〔7〕林天蔚:《宋代史事质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第75页。 〔8〕邹元初编:《中国皇帝要录》,海潮出版社1991年版, 第384页。 〔9〕刘一清编:《钱塘遗事》卷五《理宗升遐》, 武林掌故丛编本。 〔10〕黄震:《古今纪要逸编》,四明丛书本。 〔11〕〔60〕《宋季三朝政要》卷三、二,守山阁丛书本。 〔12〕〔15〕《宋史》卷二四六《镇王竑传》。 〔13〕《宋史》卷四一九《余天锡传》;周密:《癸辛杂识》后集《理宗初潜》,学津讨原本。 〔14〕参见《癸辛杂识》后集《理宗初潜》。 〔16〕牟子才:《请收回史宅之除授疏》,载傅增湘等编《宋代蜀文辑存》卷八四,台湾龙门书店1971年影印本。 〔17〕吴莱《三朝野史》,古今说海本。 〔18〕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六《秦桧史弥远之揽权》,中华书局1984年版。 〔19〕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一《理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袁甫:《蒙斋集》卷五《右史直前奏事第一札子》,武英殿聚珍本。 〔21〕程公许:《沧州尘缶编》卷一四《试上舍生策题》,四库全书本。 〔22〕《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 〔23〕〔36〕〔37〕〔40〕〔41〕〔45〕〔50〕〔51〕〔52〕〔56〕〔58〕〔59〕《宋史全文》卷三二、三三、三二、三二、三三、三二、三二、三三、三四、三三、三三、三五,四库全书本。 〔24〕《宋史全文》卷三四。“甲申定策之功”,甲申年即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理宗即位之年。 〔25〕参见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四《巴陵始末》, 中华书局1983年版;《宋史全文》卷三二;《宋史》卷四一《理宗纪》、 卷二四六《镇王竑传》。 〔26〕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四《后村刘公行状》,四部丛刊本。 〔28〕《齐东野语》卷一六《理度议谥》。 〔29〕《宋史》卷四七四《韩侂胃传》。 〔30〕李心传:《道命录》卷七下,知不足斋丛书本;《庆元党禁》,四库全书本。 〔31〕《宋史》卷三九《宁宗纪》。 〔32〕《道命录》卷一○。 〔33〕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一六《论敷求硕儒开阐正学》,四部丛刊本。 〔34〕《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传》。 〔35〕〔39〕《宋史》卷四一、四二《理宗纪》。 〔38〕《宋史》卷一○五《礼志》;《道命录》卷一○。 〔42〕〔48〕《宋史》卷四一四《郑清之传》。 〔43〕《蒙斋集》卷五《右史直前奏事第二札》。 〔44〕《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二《召对札子》。 〔46〕邓广铭、漆侠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7〕黄震:《戊辰修史传·丞相杜范》,四明丛书本。 〔49〕《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 〔53〕有关孟珙事迹,据《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三《孟少保神道碑》;《宋史》卷四一二《孟珙传》。 〔55〕《宋史》卷四一六《余玠传》、卷四二《理宗纪》; 参见胡昭曦、邹重华主编《宋蒙(元)关系史》,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7〕《宋史全文》卷三三,淳祐二年九月癸亥赵希塈奏言。 〔61〕《癸辛杂识》续集下《绍陵初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