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政治史研究的思考(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 林金树 参加讨论

第四个时期:朝局大变,大势已去,内乱与外患互相交炽,最后政局失控,王朝灭亡。择其大要有:
    第一,国家机构陷于瘫痪。张居正死后,虽然万历皇帝操权有术,威福不下移,“魁柄独特,以终其世”。但是由于他从此放弃励精图治,扼杀改革成果,全面由勤变懒,自“万历中年,神宗深居不出”,“万事不理”:不亲郊庙,不御朝讲,不批章奏,不见群臣,不补缺官,致使国家机构难以运作,衙门无人,政事荒废。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是“内阁无人”。是时,入阁者或因才气不足,或因吸取张居正命运的教训,绝大多数都是唯唯诺诺,依位固宠,无所作为。同时,又因阁臣长期空缺而不补,内阁常常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因此被时人称之为“内阁无人”。天启初,东林曾一度组阁、掌权,但好景不长,不久即被“指为乱政”、排击无虚日,消灭殆尽,内阁为阉宦所控制,成为他们干政误国的工具。崇祯一朝短短17年,阁臣更换几十位,人事变动频繁,内阁形同虚设,无权可言。其二是中央各部与地方政府缺官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早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已缺尚书3 人、侍郎10人、科道官94人;全国各地缺巡抚3人、布政监司66人、 知府25人〔9〕。此后,由于党争激烈,廷臣不安于位, 又出现了一股大臣自动拜疏封印去官风。至万历后期,“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十之二”。天下方面大吏,亦经年空缺而不见替补。万历过后,政治更糟。天启皇帝性好斧锯,“积岁不倦”,而于国事却无兴趣,“内外大权一归忠贤”〔10〕。“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11〕。明代宦官势力至是登峰造极。皇帝倦怠,机构瘫痪,政务无人处置。时政缺失,莫此为大。
    第二,党争空前激烈与党社运动的兴起。万历十年以后,由于万历帝带头掀起一股倒张(居正)狂潮,朝局大变,社会故态复萌,政治遂由治转乱。“万历三大征”的巨额花费,造成国家财政吃紧,政府“苦于无钱”;“开矿榷税”的展开,又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愤恨,使国内政治矛盾进一步加深,阶级对抗日益尖锐,阶级关系更趋紧张,大土地垄断多于此时形成,农民阶级的生活状况迅速恶化。地主阶级各个派别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在隆庆间“柄臣相轧,门户渐开”的基础上,愈演愈烈。万历中叶,东林党出现,党争的局面又为之一变。东林出现以后,朝野各色人士“闻风响附”,“声名大著”。而随着东林势力的迅速壮大,忌之者亦日多,并纷纷植党,群起而攻之。宣城党、昆山党、齐党、楚党、浙党,声势相倚,共以除东林、排异己为能事。“东林党争”自是延续数十年。在此过程中,齐、楚、浙诸党内部也不断发生分化,重新组合,于是党争益炽。“党局即成,互相报复,至国亡乃已”〔12〕。东林败后,复社继起。复社以东林为旗帜,而又比东林前进了一大步,有自己的宗旨,特别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章程。在各地团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并几次召开大会,故有人以为它具有近代政党的雏形。虽然目前学界对东林的性质和评价各有说法。但是一般都认为,东林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它以聚众讲学的面目出现,不止是一个谈经论道的学术团体,而且是一个“讽议朝政,载量人物”,“与政府相抗”,要求议政、参政,反对大贵族大地主专政的政治派别。复社与东林一脉相承,又比东林先进。因此,东林和复社的兴起,虽然未能改变封建政治格局,但其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及其政治实践,已经在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政治中,隐隐约约地折射出一点微微的新曙光。
    第三,皇室纷争。宫案迭起,皇室内部纷争不已,是这一时期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按其性质,主要有几类:一类是关于皇太子问题。如,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开始,围绕着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历时15年之久的“国本之争”;影响皇太子地位的(继万历二十六年五月《忧危竑议》“妖书案”)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续忧危竑议》“妖书案”;威胁皇太子安全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发生的梃击东宫的晚明宫廷三大案之第一案的“梃击”案。另一类是关于各地王府闹事。明代诸王闹事,始于建文朝燕王朱棣起兵,继而为宣德朝汉王高煦谋反,至正德朝宁王朱宸濠反叛而止。进入万历中叶以后,主要是王府禄米不继,以上街游行等形式进行闹事。采取暴力的形式,最严重的一起是因王府的内部纠纷诱发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闰九月,武昌楚王府宗人蕴鉁等作乱,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有人为此惊呼:“朝局之坏,盖至是时而极矣。”〔13〕再一类是关于王府庄田。如从万历四十年(1612年)四月开始,至万历四十二年三月结束的关于皇三子福王朱常洵“庄田务足四万顷”的激烈争论。还有一类是有关皇帝本人的,即发生于泰昌年的“红丸”、“移宫”二案。
    皇帝的家事,也就是国事。皇室内部的矛盾,是最高统治层矛盾的集中反映。上述诸案,直接牵连到皇帝、皇太子、皇子、皇太后、皇妃、外戚、内廷太监、外廷阁部府院、外地王府宗人以及地方官员。京城内外还有很多无辜的平民百姓受到株连。涉及面广,打击面也宽,政治影响大,增加了广大臣民对王朝统治的不信任感。
    第四,后金建国。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后金建国是17世纪初中国政治中的一件大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后金国的诞生,明王朝错误的民族政策是一付催化剂,而更重要的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必然。后金国对明王朝的打击在于:政治上,从此形成两个政权对峙;军事上,多了一个战场。后金新兴,势不可挡;明朝腐朽,日落西山。为了应付辽东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实行“三饷”加派,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起来反抗。由此造成政治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军事失败,财政困难,形势一触即发。
    第五,农民大起义。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也是历时最久、地区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对明王朝的致命威胁在于:其一,就民族感情而言,农民军与后金势力并非同一条战线。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竞使他们有了共同的打击对象,明王朝因此腹背受敌。其二,农民军以经济措施为基础,以政治政策为先导,以强大的政治宣传攻势,深刻揭露明王朝的腐败统治,使全国人心向背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明王朝由此人心离散,威风丧尽,无可挽回。
    注释:
    〔1〕〔2〕《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序》。
    〔3〕大体上是正统中以后开始败坏,弘治以后有所好转。
    〔4〕《明史》卷一一三《仁宗诚孝皇后张氏传》。
    〔5〕《明史》卷一五四《张辅传》。
    〔6〕《明史》卷三○四《汪直传》。
    〔7〕《明史》卷二二二《张学颜传》。
    〔8〕《明史》卷二二五《杨巍传》。
    〔9〕《明史》卷二三七《田大益传》。
    〔10〕《明史》卷三○五《魏忠贤传》。
    〔11〕《明史》卷二四四《杨琏传》。
    〔12〕《明史》卷七一《选举三》。
    〔13〕夏燮《明通鉴》卷七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