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研究述评(3)
社会建设方面,已故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在《社会建设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一书中梳理了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建设的历史,探讨了60多年来各个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演变的特点,提出了社会建设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主张。日本社会学家园田茂人与教育史家新保敦子合著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能克服吗?》一书,通过长达100年的时间跨度探研了中国的“教育不公平”、“学历社会化”等教育问题。[46]2012年,为迎接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各大媒体和学术期刊以“辉煌的十年”为主题,推出大量反映近十年社会建设发展成就的系列文章和通讯报道。此外,学者的研究还涉足环境史[47]、灾害史[48]、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49]、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史等[50]。关于慈善事业的研究也推出不少成果,代表作当属郑功成的《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人民出版社,2010)。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研究,代表作有肖爱树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等。 社会生活方面,朱汉国等撰写的《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10),在当代社会生活史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如前所述,上海学界对城市社会生活的研究也卓有成就。萧楼的《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1976—2006)》(三联书店,2010)一书,沿着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论脉络,通过对江南“夏村”精致的民族志描写,提出了“差序场”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村庄社会的特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推出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的部分研究成果,包括内蒙古卷、新疆卷、西藏卷、云南卷、广西卷、黑龙江卷,详尽反映了新世纪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现状。由当代北京编辑部编纂的“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是反映当代北京社会生活的普及类读物。罗栋所著《中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统计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也是值得关注的作品。此外,李飞龙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农村分家析户问题;[51]光梅红回顾了集体化时期山西农民的食品消费和生活状况;[52]李秉奎考察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及行为。[53]关于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代表作还有林明鲜的《中国的婚姻与社会干预的变迁》(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弓秀云的《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劳动供给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以及唐灿的《转型社会中的家庭与性别研究:理论与经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等。 三、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一个亟待扶持但又充满希望的新兴学科。今后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拓展史料搜集范围,建设当代社会史研究资料数据库。 治史依托史料,史料的详略多寡直接影响史学工作者对史实的判断和对历史的书写。当代社会史的史料散落于各处,长期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因此,持续性的史料搜集与整理、建立以各层级和各区域档案为基础的数据库,是我们开拓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筑基性工作。当下的要务至少包括三项工作:第一,整理、汇编社会类的中央和政府文献,理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社会建设思想和社会发展理念,熟悉共和国60多年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二,“再现生活真实”、“返回历史现场”的诉求,决定了“迈向田野”是必然选择。这既是当代史研究的特质,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属性。第三,以地方史志资料为核心,建立跨越区域社会的文献数据库目录索引;同时大力扶持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出版,推动资料共享。 2.参与多学科讨论对话,为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依据。 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根植于与我们休戚相关的现在,这是史学和社会学者的普遍共识。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历史连续性的,我们也只有将当前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放置在它们的历史脉络中,才能对事件本身或社会问题的走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过去又是了解现在的源头活水,当代社会史研究也就因此成为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汇聚的一个基点。当代中国正在面对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的源流中探寻其缘由和应对策略。此外,许多现实问题的研究也愈来愈重视历时性分析,运用翔实可靠的史料求得深入严谨的诠释,从而提升了对策性研究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现实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当代社会史可以体现独到的价值。 3.把握社会变迁的脉动,着力提升国史研究和写作的品质。 国史作为综合性的断代史,分领域、分时段的专题研究是其研究和写作的有效方式;同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终的整合、形成独特而完整的体系又是学科建设的必然诉求。目前,深入的当代社会史专题研究的缺失,给国史著作中社会方面内容的呈现带来了相当多的困难。因此,以服务于国史写作为目标,全面开展60多年社会变迁的研究任务十分紧迫。在国史的大框架下,将纷繁的社会现象和庞杂的社会史内容加以概括和提炼,从而揭示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是开启社会史研究的关键,也是最高指向。当然,其前提是尽快建立起符合国史研究需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学科体系。 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令世界瞩目,当代中国研究已经成为吸引海内外学者、汇聚各学科力量的一门显学。近年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的紧迫课题,此时开启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正逢其时,其对于学术的贡献和社会建设的意义也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彰自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