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俄罗斯史学界关于革命前俄国工业化的争论评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Л.И.鲍罗德金 张广 参加讨论

俄国现代化进程从彼得大帝改革时期开始,几乎持续了近3个世纪。作为快速摆脱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落后的手段,俄国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国家主导型特征。在俄国,国家主要是通过削弱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颠倒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加强其在“现代化飞跃”过程中的领导作用。这种“自上而下”的赶超型现代化模式之所以具有可行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俄国的自然条件因素和经济的粗放增长潜力。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第二阶段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大改革”;第三阶段是1880-1914年革命前的工业化时期;第四阶段是苏联现代化阶段。目前俄国学者主要从两个视角来研究俄国现代化:一个是从“进化论”的角度,这一角度涉及到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另一个则是从“文明”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化。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А。С。阿赫耶泽尔和Р。帕伊普斯的观点。阿赫耶泽尔从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俄国“欧洲”和“亚洲”部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来研究俄国的历史进程。他把俄国历史描绘成一种循环运动,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每一发展阶段不仅具有一些新的特征,而且保留了前一阶段的某些特性。Р。帕伊普斯则分析了俄国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点。他认为,俄国现代化的特征就在于它是国家主导下的、“自上而下”型的现代化。В。В。阿列克谢耶夫等人在评价其观点时指出,帕伊普斯关于俄国现代化的观点说明其对俄国社会的传统、民主因素和民众的创造力估计不足。他们认为,从总体上看俄国的现代化是带有偶然性的“赶超型”现代化,这一模式的现代化基本上不是靠内部因素推动而是借鉴西方经验的结果。
    目前俄罗斯史学界就现代化的第三阶段存在较大的争议。2005年俄罗斯出版了由俄罗斯友谊大学俄国史教研室编辑的一部论文集(本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该论文集)。在这部论文集中,С。В。伊利因教授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发展特点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围绕他提到的革命前俄国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俄罗斯史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俄国工业化的特点、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下是俄罗斯学者就革命前俄国工业化进行争论的主要问题。
    1.俄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有关俄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争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俄国的“西方派”认为俄国经济落后,需要西方化和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传统派”批驳了“西方派”的观点。作为斯拉夫派的追随者,“传统派”提出另一种俄国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没有西方的影响和帮助下,依靠国家内部传统的力量源泉,如利用传统的农民村社使俄国最终依靠自身潜力来发展经济。在这场争论中史学家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并且完全依赖西方资本,只是到1917年以后俄国的工业才获得一定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尽管革命前工业化进程十分复杂,但是这一进程整体上是卓有成效的,在这一时期内俄国工业获得了高速发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发展是否属于工业化范畴
    俄罗斯学者普遍认为,1880-1913年是俄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伊利因教授虽然也认为在这一时期俄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他对这一时期俄国正在进行“工业化”提出质疑。伊利因对1880-1913年间俄国的工业发展颇有研究,可是在自己的著述中他始终避免使用“工业化”这一概念。他认为,从1885-1887年开始俄国进入工业的基本改造时期,其标志是冶金工业使用焦炭、化学工业使用烧碱、建筑业采用水泥。按照他的理解,工业改造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工业发展,而工业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基本上处于改造时期,能否称之为工业化,很值得商榷。
    3.如何看待战前工业高涨时期(1909-1913)
    在俄罗斯史学界,一些学者将战前俄国工业增长称为经济奇迹。随着Л。Б。卡芬高兹《俄国工业生产的发展(1870-1930)》一书的出版,学者们利用该书公布的统计资料对战前俄国工业的发展重新进行评价。伊利因在对卡芬高兹书中的统计数字进行重新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利用表格来说明在俄国工业发展的两个时期(1887-1900和1901-1913)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年平均增长幅度。他之所以对卡芬高兹统计资料进行了加工,是因为卡芬高兹在自己的书中没有列举1901-1913年间的统计资料,而1901-1913年包括了工业危机、萧条(1901-1908)和高涨(1909-1913)时期。对数字的加工和分析使伊利因得出结论:在第二个时期(1901-1913)“几乎所有工业增长的速度都降低了”。因此,他指出,卡芬高兹著作出版后,如果我们仍然把战前工业高涨时期(1909-1913)称之为“经济奇迹”是不妥当的。遗憾的是,很多教科书仍然沿用了这一传统观点,这实际上是对这位“博学、勤奋和严谨的经济学家的不尊重”。
    4.战前俄国工业体系的危机
    伊利因认为,战前俄国工业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危机。早在战前经济高涨时期(1909-1913),俄国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就已经呈现出危机的征兆。征兆的主要表现是这一时期制糖业的增长速度和棉纱产量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制糖业的增长速度由1893-1900年的8.7%下降到战前的5.5%,同期棉纱产量的增长速度则由6.4%降低为3.5%。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伊利因的这一结论带有主观性。因为这一时期制糖业增长速度缓慢与粮食总产量有关:1908-1910年俄国连续三年谷物收成下降。1911、1912年粮食产量才开始增加。也就是说战前俄国制糖业增长速度下降是农业收成不稳定造成的,而不是制糖业本身存在问题。在谈到棉纱产量下降时,伊利因写道:“尽管棉纺工业面向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农民市场,但是在工业高涨时期,它还是遇到了商品销售困难。有人说,由于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可是就连生产民用精细印花布的莫斯科工厂也遇到了销售困难”。但是,对于这一观点笔者不能苟同。这里我们有必要引用卡芬高兹书中有关棉纺工业发展的统计数字。按照这些数字,1910-1912年俄国的粗布生产增加了7.6%,精细布料的生产增加了18.3%,而更为精细的呢料生产则增长了22%。卡芬高兹据此认为:战前俄国工业体系存在危机的观点与事实不符。在战前几年,农民对棉纺织品的需求发生变化,逐渐开始需要更高质量的织物,因此,一些生产廉价的农民用印花布工厂开始转而生产更为贵重的纺织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