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制海权看甲午海战的结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岳论丛》 戚其章 参加讨论


    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丰岛海战, 是日本海军为实施“作战大方针”而对中国海军的一次突然袭击。这只是一次小海战。由于从此中国海军自动放弃了制海权,因此制海权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日本的手里。
    其实,对中国海军来说,并不是毫无战胜日本海军的可能性。首先,从整体上看,中国海军占有一定的优势。若能将中国的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编队,中国海军即具有较强的攻击力量,有利于掌握制海权。日本大本营在制定作战方针时,即“鉴于清国四水师不仅舰艇只数及吨位均凌驾于我海军,而且北洋水师实际拥有优于我军的坚强舰只”,所以颇有“胜败之数难以预料”的顾虑。在清朝官员中,也不是没有人看到这一点。早在6月间, 驻朝总理商务事宜的袁世凯即提出:对日本“难与舌争”,“似应先调南北水师迅来严备。”〔12〕驻英公使龚照瑗进一步向李鸿章建议:“若有战事,必先在海面。我胜则不患倭不退,否则运兵饷必阻截。如真开战,度倭力势不能遍扰南洋海口,乘战事未定,将南洋得力各兵轮酌调北听差,以壮声势。”如果当时清廷执政大臣采取以上策略的话,那末,北洋不仅守口有余,且可编为数队,近则游弋黄海,远则径窥日本海口,进控朝鲜的西海岸,完全掌握黄海的制海权,这对日本的侵略计划来说,必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然而,李鸿章却认为:“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13〕枢府诸臣更是昧于外情,完全不了解日本的战略方针及主攻方向,不但下令调拨南洋数船分防台湾,而且还想从北洋抽调军舰赴台防守。在这种情况下,北洋只能以“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14〕了。
    其次,只要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靠北洋舰队本身的力量,也不是不能克敌制胜。对于北洋舰队来说,在稍处劣势的情况下,如果采取积极防御与伺机进攻并重的方针,以中国军队控制的朝鲜半岛西海岸和渤海出海口基地为依托,及时捕捉战机,给敌舰队以沉重打击,从而获得黄海制海权,是有成功的希望的。但是,从战前看,李鸿章即倾向于守势,甚至盲目自信:“就现有铁快各船,助以蚊雷船艇,与炮台相依辅,似渤海门户坚固,敌尚未敢轻窥。”〔15〕及至日本挑起战争后,他也并未改变这一方针。丰岛海战的第二天,丁汝昌曾率10舰由威海到朝鲜近海追击敌舰,但只到白翎岛停泊了几个小时,又在汉江口外巡游一遍就返航了。丁汝昌为此受到各方的攻击,此皆由于不了解个中底细之故。原来,李鸿章很不放心舰队出洋作战,因为他认为“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16〕他仅是把海军看成是一种威慑力量,只期“作猛虎在山之势”〔17〕,即使游弋渤海内外,也“不过摆架子耳。”〔18〕他始终认为:“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因此,制订了“保船制敌”之策〔19〕。丁汝昌率舰出海前,李鸿章特别告诫他说:“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仍盼速回。”〔20〕丁汝昌虽心中“愤慨无似”〔21〕,但不敢违抗命令。从战争一开始,北洋舰队就采取了“保船制敌”的错误方针,怎么能克敌制胜?
    复次,在战争初期,对中国方面来说,是有好多次采取攻势的机会的。事实上,7月25日丰岛海战发生后的半个月内,从军事上看, 日本一方面还没有在朝鲜站稳脚步,而往朝鲜运兵又需要海军护卫,所以不希望双方舰队及早决战;另方面,不完全了解北洋舰队的意图,故暂时不敢从仁川运兵登岸,而将舰队的临时锚地设在朝鲜西海岸的南端,以便于进退。所以,从各方面的条件看,北洋舰队在此时采取攻势都是有利的,而且有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一)在7月28日以前, 北洋舰队出动,护运五六营陆军从牙山登陆,以增援叶志超军,有可能避免成欢之败;(二)在8月5日以前,趁大岛混成旅团尚未回师、汉城空虚之机,北洋舰队全力进扼仁川港,并护运10余营劲旅登岸,突袭汉城,当唾手可得;(三)即使在大岛混成旅团旋师之后,仍可采用此策,并令进入平壤的四大军同时兼程南进,南北两路进击汉城,朝鲜战局必将因之改观;(四)北洋舰队在此期间可以全队进入江华湾,因日本联合舰队在此处仅有少数舰只往来,且其中多是弱舰,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必可沉其数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由此可见,丰岛海战后的半个月内,正是北洋海军采取攻势的大好时机,而且有几次有利的战机,却都一一错过了,终于铸成了永世难以挽回的大错。
    与中国方面相反,日本大本营在作出对中国开战的决定的同时,即以采取攻势运动为海军的基本战略方针。为贯彻这一方针,明治天皇免去了“主张舰队取守势运动”〔22〕的海军军令部部长中牟田仓之助的职务,而颁发特别指令,将预备役海军中将、著名的主战论者桦山资纪恢复现职。桦山莅职后,着重抓了三项工作:其一,对日本舰队进行整备。桦山资纪上任后,将包括非役舰的主要战舰都编入常备舰队,又将警备舰队改为西海舰队。同时,为了舰队的统一指挥,将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合编为联合舰队,任命海军中将伊东祐亨为联合舰队司令官。战争爆发后,为了适应采取运动的需要,将联合舰队再次进行改编,共辖本队和三个游击队。其二,谋取前进根据地。在编成联合舰队的当天,日本大本营向伊东祐亨发出了如下命令:“贵司令官当率领联合舰队,控制朝鲜西岸海面,在丰岛或安眠岛附近的方便地区,占领临时根据地。”〔23〕这既是为了掌握朝鲜西岸海面的制海权,也是为了谋求舰队前进的根据地。丰岛海战后,联合舰队先是以所安岛为临时根据地,不久又北移至全罗道西海岸10余海里的隔音岛。到8月12日,因北洋舰队已不到仁川近海,联合舰队遂又决定北移,以距全罗道海岸马岛镇不远的古今岛为临时根据地。同时,以浅水湾为联合舰队的集合点。平壤战役发生的前数日,桦山资纪命伊东祐亨做好与北洋船队进行决战的准备。伊东认为,为了配合陆军对平壤的进攻,发挥海军的牵制作用,联合舰队有必要将临时根据地再行北移。于是,决定以大同江口南之渔隐洞为临时根据地。其三,根据日本参谋本部的战略意图,一面以舰队护送陆军至朝鲜登陆,一面“从海上应援陆军,使其完成进击平壤之功”〔24〕。从丰岛海战至黄海海战前夕,在联合舰队的护航下,日本陆军分4批运至朝鲜, 从而保证了进攻平壤的日军的兵力输送任务。与此同时,为了牵制北洋舰队,以应援进攻平壤之日军,联合舰队于8月10日对威海卫进行了袭击。此后,日舰又多次在威海、旅顺附近海面停泊、游弋或袭扰,甚至还通过各种渠道散布谣言,制造似将在直隶海岸登陆的假象,使中国方面产生日本“亟欲乘间内犯,以图要挟”〔25〕的错觉。
    日本海军的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以夺取制海权为目的而进行的。在中国方面,由于海军采取守势,则显得左右支绌,处处被动。本来, 8月10日这天,丁汝昌正率北洋舰队10艘战舰进抵大同江口。恰在此时,日本舰队倾巢出动,对威海港进行袭扰。日舰大队竟直叩北洋门户,朝野为之震惊。李鸿章当即传命设法令丁汝昌速回威海。他致电总理衙门说:“倭乘我海军远出,欲捣虚投隙,已电平壤令丁速带全队回防,迎头痛剿。”〔26〕又恐打到平壤的电报转不到丁手,便雇洋轮“金龙”号驰往送信。13日晨,北洋舰队回到威海。清廷又虑日军从直隶海岸登陆,谕丁汝昌“速赴山海关一带,遇贼截击”〔27〕。李鸿章也向丁汝昌发出电令:“连日倭船廿余只并民船十余,乘虚往来威海、旅顺肆扰,各处告警。并有赴山海关、秦王岛截夺铁路之谣。此正海军将士拼命出头之日,务即跟踪,尽力剿洗,肃清洋面为要。”〔28〕丁汝昌先后率队出海游巡4次,毫无所获,中国方面至此才发觉上当。 李鸿章又电嘱丁汝昌:“此后海军大队必不远出,有警则兵船应全出口迎剿。”〔29〕清廷也特谕丁汝昌应在渤海湾内之数处要隘“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30〕。这样,日本海军便轻易地完全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