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制海权看甲午海战的结局(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岳论丛》 戚其章 参加讨论


    在丰岛海战后的一个多月内,由于中国海军采取“保船制敌”之策,把战争的主动权完全让给敌人,因此处处被动,甚至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而日本海军既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便一面把大量陆军和辎重运往朝鲜,为发动平壤战役作准备;一面封锁大同江口,警备大同江下游,以配合陆军对平壤的进攻,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于是,根据日本大本营所制定的作战计划,日本联合舰队的下一步棋,就是寻找时机与北洋舰队决战了。
    黄海海战后,日军为进一步实施参谋本部的“作战大方针”,决定入侵中国本土。此时,日军已经控制了朝鲜全境。日本大本营最初计划,遣一军“乘势直进入满洲,以经略辽东,向山海关,拔奉天”〔31〕;另遣一军在直隶海岸登陆,“攻其首都北京,以迫使对方签订城下之盟”〔32〕。此计划既定,便开始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案。但是,欲攻占北京,而旅顺口雄堡坚垒,威海卫又有北洋舰队驻泊,共扼渤海门户,运兵深入渤海实行登陆作战,确有困难。因此,决定先取北洋海军基地之一的旅顺口,俟开春后再越渤海而进行直隶平原作战。于是,一面命海军探测旅顺后路以选择登陆地点,一面开始准备向国外运兵。日本联合舰队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派舰侦察北洋舰队的动静,并测量大连湾至鸭绿江口的海岸,为陆军寻找登陆地点。
    在中国方面,经过平壤和黄海两次决战后,仍沿袭守势战略。当时,李鸿章向朝廷建议:“就目前事务而论,惟有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固东省之根本。”〔33〕此建议竟得到朝廷的批准。本来,清军的战略方针是:陆军取攻势,海军取守势,如今则都取守势了。正由于此,从黄海海战到旅顺口陷落,其间为时两月有余,又是毫无作为地打发了过去。
    当然,李鸿章在加强北洋海军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成效不大。其中最切实的一着,是请求调南洋舰只北上。经过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失船五号,余多被损赶修”,“暂无船可战”,他才不得不转变态度,请旨电饬南洋“暂调‘南琛’、‘南瑞’、‘开济’、‘寰泰’四船至威、旅帮助守护,暂听北洋差遣,以济眉急。”〔34〕两江总督刘坤一则以“东南各省为财赋重地,倭人刻刻注意”,“前敌与饷源均关大局,不敢不兼筹并顾”〔35〕为由,要求免派。不久,清廷再次电谕南洋,商调四船北上助战。署南洋大臣张之洞又托辞拒绝派舰。这次借调南洋舰只终于未能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已无计可施。正当中国方面束手无策之时,日军大举入侵中国本土之役开始。此时,日本联合舰队根据战局发展的需要,已将全舰队又改编为本队和四个游击队。10月24日,日本舰队及第一、第二游击队,除以二舰驶向威海卫、旅顺口,监视北洋舰队的行动外,余皆停泊于远海,以防北洋舰队来袭;第三、四游击队停泊于靠近花园口的海面,以掩护陆军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岸。在此以前,李鸿章已料到日军将犯旅顺,曾指示丁汝昌:将旅顺进坞之战舰“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游弋,使彼知我船尚能行驶,其运兵船或不敢放胆横行;不必与彼寻战,彼亦虑我蹑其后。”还特别嘱以:“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日军从花园口登陆后,他电令丁汝昌:“酌带数船驰往游巡,探明贼踪,同壮陆军声援。”并指出:“如贼水陆来逼,兵船应驶出口,依傍炮台外,互相攻击,使彼运船不得登岸。”又叮嘱要“相机进退”。花园口南距旅顺100余公里, 北洋舰队如何能“依傍炮台外,互相攻击?”丁汝昌怕舰队被敌人堵在口内,提出宜撤离旅顺。李鸿章也怕两艘铁甲船有失,授意说:“旅本水师口岸,若船坞有失,船断不可全毁。口外有无敌船,须探明再定行止,汝自妥酌。”〔36〕实际上是同意舰队撤离。由于清政府战守乏策,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的大股部队在旅顺后路上岸,“海陆军无过问者”〔37〕。
    根据日本大本营所制定的作战计划,在攻占旅顺口后,本应实施在直隶平原进行决战的方案。为此,山县有朋曾提出《征清三策》。但是,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加以反对,而代之以进攻威海卫和攻略台湾的新方略,以尽可能避免列强的跃跃欲试的干预。伊藤新方略的基本精神,就是“消灭北洋舰队,控制台湾,以造成有利的和谈条件,并获得割取台湾的‘根基’”〔38〕。准此,日本大本营决定组建“山东作战军”,并传令联合舰队协同陆军攻占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制定了周密的掩护陆军上岸和协同陆军作战的《联合舰队作战大方略》,其中包括《护送陆军登陆荣成湾计划》、《鱼雷艇队运动计划》和《诱出和击毁敌舰计划》。
    日军欲犯山东的消息传来,清廷谕李鸿章悉心筹酌。当时,因“镇远”舰进威海口时触礁受重伤,它与“定远”舰本是一对姊妹铁甲,作战时必须相互依持,如今伤情既重,“定远”势难独自出洋攻战。而可战的快船也只剩下“靖远”、“来远”、“济远”三艘。这样,北洋舰队采取攻势更无可能了。所以,李鸿章致电丁汝昌,提出了“水陆相依”的作战方针,令其妥筹实施计划。丁汝昌与诸将合议后,制定了一个“舰台依辅”的具体方案:(一)“如倭只令数船犯威,我军船艇可出口迎击”;(二)“如彼船大队全来,则我军船艇均令起锚出港,分布东西两口,在炮台炮线水雷之间,与炮台合力抵御,相机雕剿,免敌船驶进口内”;(三)“倘两岸有失,台上之炮为敌用,则我军师船与刘公岛陆军惟有誓死拚战,船沉人尽而已。”〔39〕此方案,李鸿章认为“似尚周到”,并得到了清廷的批准。根据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舰台依辅”方案虽是被迫提出的,却是唯一可行之法。这个方案的头两点尚无大疵,问题就出在第三点上。由于威海陆路失守,“水陆相依”已无可能,港内的余舰很难久撑。北洋舰队终于未能逃脱最后覆灭的命运。
    
    通过中日海军战略的比较可以看出,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赢,中国打败,绝非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即制定了以夺取制海权为目标及海陆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对其获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相反,中国海军却采取消极防御方针,自动把制海权让与敌人,以致在丰岛海战后错过了许多采取攻势的好机会;黄海海战后又慌乱无计,坐视日军从花园口登陆以陷旅顺;后来被迫采取以威海基地为依托的海口防御方针,但在陆上后路全无保障的情况下,也只能走向失败。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在引进造船工业、创建海军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近代海军战略理论的研究和掌握,成为这场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能不是一个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