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和印度人分别是当今马来西亚的第二、第三大族群。2011年7月,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人口数据,华人人口为6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4.6%;印度人人口为19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6%。[1]而早在1947年时,英属马来亚的华人共有188.5万人,占总人口的38.4%;而印度人为5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8%。[2]目前,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对马来西亚华人与印度人进行深入系统比较研究的著述很少。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二战时期马来亚华人和印度人的政治活动,探讨它们族群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异同,观察二战时期两大族群在马来亚独立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期抛砖引玉。 一、太平洋战争前华人与印度人的政治活动及比较 1、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 早在“七·七事变”发生后,英属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就冲破英国殖民当局的禁阻,迅速开展起来。7月18日,柔佛州华侨救济祖国难民总会正式成立。[3]从8月9日始,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八·一三事变”进一步激发了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马来亚各地相继成立各级筹赈会(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的简称)。 1938年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在新加坡隆重召开。出席大会的南洋各地168名代表中,新加坡、马来亚的代表97人。[4]大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南侨总会的成立促进了南洋华侨在抗战时的空前大团结。 以筹赈会为最高领导组织,在各种抗日救国组织的领导下,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日益高涨。总体来看,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积极捐款捐物、认购公债。在华侨社会的努力下,筹赈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马来亚华侨原定每月认捐国币1 361 000元,但实际上每月捐款3 412 000元,合计88 743 000元,约占同期东南亚华侨捐款总数的60%,其贡献居于东南亚华侨之首。[5]马来亚华侨还积极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大力开展募集寒衣、捐赠汽车和药品、争做祖国伤兵之友等活动。(2)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各种华侨报刊专辟宣传抗日的副刊,发表大量的文章和作品,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罪行,驳斥各种悲观妥协的投降言论,宣传抗日救国运动的伟大意义。[6](3)以抵制日货、发动罢工等方式,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抵制日货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拒买拒卖。在华侨的抵制和打击下,日本对马来亚的年贸易额从1937年的71 298 642元降为1938年的22 877 420元,减少的幅度达2/3。[7]“全世界抵制日货运动,马来亚推行最烈”。[8]华侨也在日资企业中发动了一系列罢工活动,其中以柔佛峇株巴辖铁矿和丁加奴龙运铁矿的反日工潮最为著名。(4)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联系。马来亚华侨邀请国内抗日文艺团体前来演出,以此配合和支持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5)积极回国服务。为解决国内汽车机工人手严重缺乏问题,1939年2月,南侨总会发布《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招募回国服务志愿人员。[9]华侨爱国青年纷纷踊跃报名,南洋回国机工总计3 192人。[10]其中新马地区华侨机工约2 000人。华侨机工大部分在滇缅公路上为国服务。 英属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救国活动中,中国国民党马来亚支部和马来亚共产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 1912年8月中国国民党成立后不久,南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很快转而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支部组织。同年12月,获得海峡殖民地政府批准注册。它可能是中国国民党第一个海外支部,名为“北京国民党星洲联络支部”。[11]1912-1925年间,中国国民党在英属马来亚共建立了35个支部。[12]1925年孙中山逝世,英国殖民政府开始禁止中国国民党在马来亚的活动。经过国民政府的外交交涉,1931年双方达成妥协,殖民政府承认凡在马来亚的中国国民党党员均为合法的,但仍禁止在马来亚设立国民党支部。 尽管受到严格限制,国民党仍在积极活动,而且是南侨总会幕后的主要支持力量。中国国民党马来亚支部提倡抵制日货,积极推动华侨捐款捐物支持中国抗战,早在1927年以后,马来亚的国民党人就联合广大华人,大量捐款给中国以抗击日寇入侵。[13] 马来亚共产党(简称“马共”)成立于1930年,其成员绝大部分为认同于中国的华侨,党本身也与共产国际和中共联系较为密切,有时甚至听从两者的指导。马共成立后,即领导和发动工人掀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罢工运动和政治斗争。而在1931年的会议上,马共提出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反帝反封建斗争、马来亚苏维埃共和国的建设”。[14] 随着世界大战的日益逼近,以及中共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马共也对党的政治主张做了调整。1938年4月马共召开的中央常任委员会上通过的纲领包括:建立包括各民族、党派、阶层的“马来亚人民统一战线”。[15]接着,在同年7月的马共第4次执行委员会上采纳的斗争方针是,要求英政府明确反法西斯,“为了加强华侨统一战线,以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来解决华侨劳资关系”。[16]1940年2月,马共做出了“华侨必须以祖国的抗战为中心”的决定。在1940年9月《日德意防共协定》缔结之前,马共党中央制定了“华侨救运策略方针”:华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利用所有公开手段,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取得救国运动的合法性;华侨工人的罢工应该停止;为了改善救国运动的环境,必须停止反英活动。[17]这一方针是根据当时由中共送达的关于国共合作、停止反英斗争的指令制定的。[18]马共暂时放弃以英国殖民政府为斗争对象的政治目标,停止反英活动表明马共的政治纲领发生了很明显的适时灵活的转变。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7月,马共开会决定建立马来亚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保卫苏联、中国,支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