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认识的变迁(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松辽学刊:社科版》 吴汉全 参加讨论

三、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后,李大钊加深了对进步党本来面目的认识,最终与研究系彻底决裂。
    袁世凯复辟败亡后,北京政权实际上为段祺瑞所控制。这时进步党分成两会,一是以汤化龙、刘崇佑、梁善济为首的“宪法讨论会”;一是以梁启超、王家襄、林长民为首的“宪法研究同志会”。1916年11月下旬,他们又合组为“宪法研究会”,被称为“研究系”。“研究系”是进步党的继续,执行拥护段祺瑞的政策。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迅即被进步党拉了进去,担任了研究系筹办的机关报《晨钟报》的编辑主任(即总编辑)。如前所述,李大钊留学日本后政治上已与进步党分手,那么此时李大钊又为何进入研究系(先前的进步党)的阵营呢?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李大钊为进步党所资助而留学日本,留学期间使用过进步党的经费,而且汤化龙与李大钊的私交不同一般,所以李大钊回国后碍于私人情面只得答应为研究系办报纸。其二,李大钊留学日本后与进步党在政治上虽已渐渐分手,但进步党在讨袁的护国战争中表现出积极态度,李大钊对此抱有好感。李大钊这时思想体系还从属于改良主义,希望通过改革的途径实行国内宪政,因此他此时对研究系还抱有幻想,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研究系,从而影响国内政治。其三,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思想有新的发展,民主主义思想得以生成,如他说:“群枢倾子朝,未必不能兴于野,风俗坏于政,未必不可正于学”,“时至今日,术不能制,力亦弗胜,谋遏洪涛,昌学而已”。(20)认识到思想启蒙的迫切性。因此他希望能通过《晨钟报》这块阵地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李大钊以后在《晨钟报》的言论也说明这一点。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李大钊接受了研究系的邀请,出任《晨钟报》的总编辑工作。很快,李大钊与研究系的矛盾公开化。1916年8月15日,《晨钟报》创刊。李大钊发表创刊辞--《<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提出了改造中国的希望,认为社会改造“不在白首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逐渐地抛弃思想中的改良成份。李大钊把“再造”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宣告“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国家丧其青年,则其国无生机”;“青年者,国家之魂”。声明《晨钟报》为“青年之舌”,“青年之友”,担负起“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21)李大钊的言论不能为研究系所容忍,他所声明的办刊方针当然也不能为研究系所接受。终于仅22天(8月15日--9月5日)时间,李大钊就发表声明脱离《晨钟报》,对“所有编辑事项,概不负责”。(22)李大钊又为何迅速脱离《晨钟报》与研究系分离呢?主要是李大钊在《晨钟报》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对研究系依附段祺瑞的政策表示反感的缘故。他在1916年9月4日《晨钟报》发表《别泪》隐含地表明自己当时的心态及其对研究系的态度。他说当时中国有三支政治力量,“甲支”是“专好交结官僚豪暴之弟,因之浸染恶习甚深”。这是暗喻北洋军阀。“乙支习与游侠者游,好问人间不平事,间有流于躁暴者,但其奋斗勇往之精神,盖百折而不挠。”这是暗指资产阶级革命派,表现较多的肯定态度。“丙支”是“势力为最微,于是群相为谋,咸谓非亲近甲支不足以自存”。这是暗指资产阶级改良派研究系,揭露了研究系依附北洋军阀的行为。李大钊借喻自己为“丙支中一少年迪穆者之未婚妻”,写信给“迪穆”,(23)和他“绝别”,奉劝他“此后之行动勿过于随波逐流,于断岩绝壁之前,稍一自持;天不绝人,沈沈堕落之深渊,或能自岩而返。妾纵漂泊天涯,得闻君子忏悔之音讯,转穷途之身,仍当求所以效命于君子之前矣”。(24)反映李大钊“绝别”时还带有依恋之情。《别泪》总体格调是奉劝研究系悬崖勒马,好自为之,希望研究系“珍重珍重”,能够回心转意,言下之意颇带依恋和婉惜之情,并未要与研究系割断一切关系。李大钊稍后回忆这段经历时谈到:“方愚去某报时,临别赠言,尚托辞寓意以为调劝。”(26)这正反映李大钊当时的心情。
    张勋复辟,研究系依附反动势力的丑恶行迳暴露无遗,促使李大钊与研究系进行彻底的决裂。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戴宣统复辟。梁启超亲赞戒机,成了段祺瑞的首席幕僚,军中所发重要文告多出其手中。其他研究系分子汤化龙、林长民等也通电声讨张勋,对段拥护备至。段祺瑞重新掌握政权之后,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入阁者五人,梁启超任财政总长,汤化龙为内务总长。鉴于研究系依附段祺瑞的所作所为,李大钊发表《辟伪调和》文章,公开地、毫不留情地声明与研究系决裂,其言论之激烈、揭露之深刻、态度之坚决,超出以往。具体表现为:
    其一,李大钊回顾民国以来的政治,揭露进步党、研究系代表的“缓进派”依附军阀排斥国民党革命派的反动实质。李大钊指出,民国建立后“缓进派则以为袁氏之势力大足倚为抗制急进派之资,于是相率而趋承之缘附之。政客之运动,论士之言谈,乃如万派奔流,众矢一的,悉注重于拥护强力排斥激进之一途。于是有最流行之语,不曰中央集权,则曰强固政府;不曰临时约法之束缚太甚,则曰总统制之适于国情。酿酝之日未久,鼓吹之效大张。未几,而袁氏以兵力铲除民党矣。未几,而袁氏以武力劫夺总统,随即解散国会矣,而癸丑之局以成。又未几,而约法毁废、参政院成矣。又未几,而神武建号、洪宪改元,而帝制之以起。急进派既归失败,缓进派亦遭屏绝。缓进派诸公乃翻然变计,反其向之所为,护国军兴,或则驰入军府,躬参密勿,或则洁身海上,遥为声援,倒袁之役,厥功亦不可没。”然而袁世凯败亡后,进步党研究系又重蹈覆辙,对国民党革命派采取“援引轨道以外之暴力以为抵制”。李大钊感慨道:“诚不断缓进派诸公,竞一再援引特殊势力之嫌,而终不觉悟。观其党魁致辞,报章著论,不曰特殊势力为今国家所托命,则曰破坏旧势力无异破坏国家。”(26)通过对民国后政治斗争的回顾,揭露了进步党研究系一贯依附反动军阀的政治立场。
    其二,李大钊通过对进步党--研究系历史的考察,指出缓进派虽以中间人自居“调和”矛盾,其实与北洋军阀一样都是“旧势力”的代表。李大钊指出,缓进派与北洋军阀紧紧勾结在一起本质上已毫无区别:“环顾北京政治之舞台,兴高采烈之政客,则半为缓进派之魁俊。某也长财政矣,某也长内务矣,一堂济济,相与庆再造之丰功,赞光复之盛兴矣。”(27)“而缓进派与官僚武人相结,附敌同攻,助纣为虐,而一而再,不自悛悔,咎固亦居其强半,虽百喙而莫可辞也。”(28)研究系明明是站在北洋军阀一边为统治者效力,可是往往又以“调和者”的面目出现。对此,李大钊反问道:“缓进派诸公既以调和自任,胡以与特殊势力相周旋晋接之际,不闻建一言陈一义焉以促旧势力之觉悟,使之稍与新势力以自存之余地,而日惟奔走相告,以戒急进派。”(29)通过分析,李大钊指出:“缓进派当然亦在旧势力之列”,“缓进派时时在特殊势力卵翼之中,即特殊势时时在缓进派指导之下。”李大钊认为,缓进派与旧势力举的是同一旗帜,政治信念“相近而可一类视之”。(30)这表明李大钊此时与研究系已彻底决裂。值得注意的是,李大钊与研究系决裂的过程中对自己过去与进步党“过从颇稔”进行了自我反省,认为对进步党研究系已不敢作任何“奢望”。(31)
    李大钊与研究系彻底决裂后,就勇敢地批驳研究系的反动谬论,毫不掩饰地阐明自己鲜明的民主主义立场。1917年10月李大钊发表《暴力与政治》文章,批判梁启超所谓政治高于法律的观点。梁启超主张让法律上的主权屈服于事实上的强力的观点,实际上是屈服于反动军阀的统治。对此,李大钊指出:“事实上之强力,苟其与法律之主权不属于一体,则必当依法律上之主权以行动,不当反法律上之主权以为行动”,否则,就是“非法之暴力”。而对于非法之暴力,“则社会督责,公民逆命,自有制裁之道矣。”对于梁启超反对革命、宣传“革命不能产出良政治”的观点,李大钊一针见血地指出:“梁先生既反对革命,而独不反对暴力,有时且与暴力相依为命”,揭露了研究系依靠军阀“强力”的本质。针对梁启超反对革命的论调,李大钊指出:“故反对革命者当先反对暴力,当先排斥恃强为暴之政治。”(32)对研究系反动观点的有力清算,表明了李大钊鲜明的政治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