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雍正密谕清浅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郭成康 参加讨论


    雍正朱批间或以“特谕”作结,实与密谕难以区别,然另纸亲书朱谕则一望可知为密谕。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广东巡抚年希尧奏谢其妹年氏晋贵妃,雍正朱批:“知道了。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勉之!”(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一册,193页。)随朱批奏折封寄的还有“上谕年希尧”约300字朱谕一道,命年希尧据实密奏布政使王朝恩、按察使朱绛,以及“绍兴蛮子书吏出身大有歪才”的沈澄(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一册,193页。)。雍正八年夏“圣躬违和”,雍正特亲书密谕分别寄发山西巡抚石麟、浙江总督李卫、河东总督田文镜、云南总督鄂尔泰、福建巡抚赵国麟、署陕西巡抚查郎阿等,命“留心访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全文约160字,以“慎密为之”结尾。(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十八册,682、716、748、769页;十九册,131、339页。)现存雍正汉文亲书密谕甚夥,仅《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三十三册即辑有密谕年羹尧近20件。(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三三册,《朱谕暨廷寄》1116-1139。)
    雍正亲书密谕一般随发还朱批奏折令赍折武弁家人带回,但亦有由兵部封发“马上飞递”者。雍正四年四月杭州将军鄂弥达、浙江巡抚李卫《奏遵旨差员搜检查嗣庭家藏字迹书本折》开始即说:“雍正四年四月十三日臣李卫准到兵部火票内开:内庭发浙江巡抚、杭州将军同开看黄纺丝包匣一个,事关紧要,相应马上飞递该衙门交投等因”,李卫等奉到的“皇上密旨字谕”全文是:
    字谕将军鄂弥达、巡抚李卫:谕到即差副都统傅森,李卫差信得及属员一人,立刻速至查嗣廷家将一应字迹、抄录、书本尽行搜出,封固送部。可在其家中或墙壁、地窑中有藏匿者,亦皆留心详细搜检,不得泄露,令作走漏,尔等领罪不起。特谕。速行!(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八册,317页。)
    这件朱谕属特急特密重大事件,故由内廷封发,交兵部填写火票,驰驿飞递。这一传送密谕的方式,与由内廷发出,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的廷寄谕旨毫无二致。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初年与皇帝亲笔朱谕并行的还有恭楷朱书密谕。雍正元年秋冬之际有交发各督抚朱书密谕一道:“谕督抚:社仓一事,甚属美政,但可行之于私,不可行之于公,可起之于丰年,不可作于歉岁。此非上谕之事,亦不宜报部举行,即尔督抚亦不便勒令属员奉行,只可暗暗劝谕好府州县徐徐行之。若能行通,妙不可言(下略)特谕!”(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册,82页。)此条上谕恭楷朱书,22行,每行18字,词气虽酷似雍正朱批,但已著润饰痕迹,显然有承旨书谕者。这道关于社仓的谕旨,本可以由户部咨行各督抚而不用密谕,但雍正考虑到“此非上谕之事,亦不宜报部举行”,故用“密谕密奏”,不过“明路”。惟其并非紧急机密事件,且同一内容的密谕要誊写多份,所以令他人恭楷代书谕旨。与此相类还有严禁各省州县滥行供应钦差人员的密谕。(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册,86、272、284页。)此类密谕亦常附有雍正亲笔批谕,如“上谕总督杨宗仁”、“此密谕尔等者,不可具本”(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三三册,1038页。)。
    既有他人承旨书谕,则呈览代书谕旨时难免与旨意不尽吻合,因此偶见雍正加以订正之处。雍正三年正月十二日云贵总督高其倬收到“兵部咨发到密交”“谕旨一匣、安南国王敕旨一道又内阁密封公文一角”,其中“皇上密谕一道”原件曰:
    密谕云贵总督高其倬,安南立界一事,朕前已批示矣(下略)冯允中即便立碑定界,占寨毁舍(按:此处雍正加“造营房”三字),甚属孟浪,即前谕(按:此处雍正加一“尔”字)准四十里之界,尔亦当相机料理,不可生事。再此事前后所以然之故尔悉一一明白密奏朕知。特谕。(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五册,155页。)
    此密谕朱书恭楷,每行亦18字,全用文言,无一丝雍正朱批的口语气息。最值得重视的是,有两处雍正亲笔朱改,经改订的朱谕不再另纸誊录,即带朱笔更改封发。军机处撰拟廷寄的术语有所谓“述旨”,其实,亲信廷臣代书密谕时述旨已然存在。至为雍正密谕代书者,则可确指有张廷玉无疑。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四十二年授检讨,翌年命入直南书房。其父大学士张英,康熙十六年以翰林院侍讲学士入直南书房,张英乃与高士奇一道为最早侍从南书房者。(注:参见《清史列传》卷十四,《张廷玉传》;卷九,《张英传》。)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帝崩逝,据张廷玉自述:“是时,梓官在乾清宫,上以东厢为苫次,席地而坐,晨夕涕泣,群臣入奏事则忍泪裁断。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囚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注:张廷玉:《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卷一。载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517册。)。其时张廷玉官礼部侍郎,雍正特旨命兼学士衔,“办理翰林院文章之事”(注:张廷玉:《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卷一。载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517册。)。雍正三年七月,张廷玉以户部尚书署大学士事,内阁面奉谕旨始倚重张廷玉书写,雍正日后论及记载谕旨之慎重时说:“朕嗣统以来,元年二年内阁面奉之旨书写时,动辄讹舛,自张廷玉为大学士,听朕谕旨,悉能记忆,缮录呈览,与朕言相符,盖记载一事,良非易事,毫厘千里之差,不可不慎。”(注:《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三,《论科甲出身官员》,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00册。)至雍正八年帝病剧,张廷玉与大学士马尔赛、蒋廷锡“赞襄机务”,“有密旨则命廷玉独留”(注:《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卷二。)。十一年雍正闲论旧事曰:“大学士张廷玉侍朕左右,敬慎小心,十一年如一日……前岁朕躬违和,凡有密旨悉以谕之,彼时在朝之臣工只此一人”(注:《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卷三。)。当然,自雍正即位始,张廷玉所书之旨中,密旨不过间或有之,即代书密谕者,亦未必仅张廷玉一人而已。但是,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拟写密谕,其政治上所蕴涵的意义与康熙时密旨令南书房翰林“视草”显然不能相提并论。本属内阁职掌的参预机务、撰拟诏旨的权力已在君臣不经意之间,悄悄地剥离出来,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