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宋代妇女名字看社会性别文化建构(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果 参加讨论

凡此种种,都显示出宋代妇女名字主要是按照社会性别文化有关妇女的规范来命名的,其主要功能是标示所谓的“女性气质”,甚至是将女性物化,女名因而成为妇女社会性别的符号。 
    四、结语
    名字这一语言符号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宋代女名从总体上看呈现出显著的女性气质,所标示的不仅是女性作为女人而存在的自然属性,也标示着女性作为女人而存在的社会属性。这种“女性气质”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产物,是宋代社会按照其主流文化要求而设定的女性标准形象,反映的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男性精英群体的要求。
    宋代妇女命名的形式和结构大体继承前朝的基本趋势,又有自己的特殊发展历程。尽管从总体上看,宋代女名呈现出显著的女性气质,但仍有一些女性的命名规律与男子有相似之处。譬如:寓意倾向于中性或男性化,如女名好郎、金男、仲贤、三福、德耀、希孟等,不仅体现了家庭对男性后裔的期盼,更是将像男子一样成就功名的梦想寄托于女子之上;再如,用字排行与家中男子相同,如关景华,与其兄弟景棻、景元、景仁等皆共享“景”字,女子与男子一样进入家族排行,共同体现着显亲敬祖、昌大后裔的宗族观念;另如,名字与个人信仰、特长等相连,如佛迷、神佑、铁笛、咏絮等。这反映出尽管社会性别文化在宋代已经成为主流,但仍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变通性,性别刻板印象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性别气质为主要特色的女名与当时的女性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及其变迁相伴相随,呈现出宋代两性关系胶着、博弈的特征,并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性别秩序逐渐固化的历史基本走向。
    宋代女性的命名方式体现了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社会性别文化正是通过命名,对男女性别加以区别对待,从而强化对男女角色模式的认同,实现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清理这种“性别气质”建构,有必要反省社会制度与结构秩序,清除性别气质相互对立的观念。
    【作者简介】杨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注释:
    ①台湾“中研院”研究员陈弱水语,参见其“唐宋连带研究”意见稿。《“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讨会简述》,2004年7月19日。
    ②限于篇幅与刊物规定的新作注格式,相关统计表略去,文中出现的女名实例也不一一注明出处。资料来源请参见文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焦杰(2006).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6.
    [2]李学勤(1991).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5.
    [3]刘增贵(2005).汉代妇女的名字;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纳日碧力戈(2002).姓名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田恒金(1998).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河北师大学报(哲社版),3.
    [6]王子今(2004).走马楼竹简女子名字分析.古史性别研究丛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萧遥天(1987).中国人名的研究.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8]张孟伦(1988).汉魏人名考.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9]张舜徽(2009).说文解字约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郑宝倩(1993).华夏人名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蔡绦(1983).铁围山丛谈.冯惠民、沈锡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2]陈师道(2007).后山谈丛.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3]范成大(2002).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4]范仲淹(1985).范文正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