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内在矛盾及历史评价(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 朱洪 参加讨论

三、矛盾分析法与“二次革命论”的历史评价
    对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作用及其错误的评价,常常反映了评价时代的气息。时代的不断变化,这种历史的评价就变成了评价的历史,历史发展的相对性决定了各种历史评价的相对性。因此,历史总是众说纷纭。
    从横向上看,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从“左”批右,根据评论或批判主体所处的政治环境评价“二次革命论”;一种是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二次革命论”的错误采取了分析的态度。从方法论上讲前者属于形而上学范畴,后者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毛泽东讲,陈独秀是个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象俄国人普列汉诺夫。周恩来讲,“陈独秀创党有功”,这些都是陈独秀一生功过是非的分析评价。
    从纵向上看,早期对陈独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形成的时间、理论特点及对大革命失败应负的责任等,并且大致采取了矛盾分析的态度。
    关于“二次革命论”形成的时间关系到“二次革命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就有不同的看法,蔡和森在“六大”发言时说,“陈独秀、马林等人的系统的机会主义错误是在三月廿号事变前后起来的”。瞿秋白说,陈独秀为代表的两次革命思想在“三大”时,“实际上不自觉的成为党的正式意见”(《瞿秋白选集》第402页)。邓中夏在1930年6月《共产党内的取消主义倾向》一文中说,“陈独秀从二七失败所得的结论是工人阶级没有力量,于是他的整个机会主义理论就在此时完全形成了。”
    关于“二次革命论”理论形态的特点,最早的分歧发生在1928年6月“六大”上瞿秋白和蔡和森的不同发言之中,瞿秋白认为,从三大开始,陈独秀、马林的理论错误是一贯的,有系统的。蔡和森说,“独秀、马林等在理论上也实在犯了些原则性的错误。不过这也还说不上是固定的、有系统的,继续一贯的机会主义。秋白认为从那时就是有系统的继续下来了,这是我不同意的”(蔡和森于1931年4月在《论陈独秀主义》一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补充)。
    关于“二次革命论”对大革命失败应付的责任,过去和现在都有争论,从矛盾分析的观点看,其一,陈独秀作为“二次革命论”的肇始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早期路向,致使中国早期革命陷入失败的渊薮。因此,陈对大革命失败有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应负最大的责任,陈独秀动摇的机会主义在继续妥协显然意味着在灾难性时刻,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和自己的直接路线。其二,不应该把大革命失败责任记在一个人的帐上。蔡和森曾写到,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后的机会主义“不是秋白同志和独秀同志个人的责任”;瞿秋白谈对六大讨论陈独秀与大革命失败问题时说,“是否责任由他一个负呢?大家说不应该,又说他应多负一点。他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带有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政治意义上说,是他要负责的……但当时的中央政治局是和他共同负责的,……在政治上机会主义应政治局负责。”其三,共产国际代表对大革命失败也负有责任,否则有两个问题解释不通,一是陈独秀思想体系中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矛盾?一是陈独秀的错误为什么能够顺利推行?毛泽东认为,仅次于陈独秀,对于失败应负最大的责任,是俄国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庭。1930年1月15日至2月6日,在共产国际领导下,苏联“中国学术调查研究所”主持召开了三次“关于陈独秀主义历史根源讨论会”,出席会议者认为鲍罗庭、维金斯基应为“陈独秀主义”的错误负责。鲍、维也出席了会议,都为自己作了辩解。这说明共产国际及苏联自身也看到陈独秀犯错误不是孤立的,共产国际代表也有责任。其四,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失败负有责任。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看来共产国际在一九二七年提供给中国共产党的不是什么‘意见’,而是干脆发的命令,中国共产党显然甚至无权不接受。“周恩来谈到,武汉政府叛变后,“共产国际派罗米那兹到中国。罗米那兹认为中国是不断革命,说中国是民主革命,但一直发展下去就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于1951年的一次谈话中曾有过这样评述,中国革命开始时很困难,陈独秀、王明、李立三、瞿秋白、张国焘等人跟着别人跑,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一个又一个失败。其五,不能将陈独秀错误归于共产国际。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陈独秀除了遵守国际的一面,也有与共产国际不一致的一面。如1926年6月30日,陈独秀在《依靠外力替我们革命吗?》一文中说,“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究竟要我们自己负起责任来干,外人援助我们则可,外人代替我们来干则不可”;又如陈独秀一开始不赞成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三·二0事件”后,陈独秀又提出退出国民党,这些都与共产国际不一致。1926年2月中旬,鲍罗庭在一个报告中说,只有赞成解决土地问题的人才是真正左派,现在国民党中无左派。陈独秀在十二月汉口特别会议上批评说,“这是一种新奇的逻辑”,“等于专候下礼拜吃鱼肉,把今天吃豆腐、白菜维持生活看作不心要。”对于共产国际第八次执委会五月指示,陈独秀也有不同意见。
    由于历史的原因,史学界、理论界对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真正的分析性评价是在1979年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1981年,肖克同志还说,“不少人在若干方面接触了,但不全面。”
    1980年,郭绪印提出了“重评陈独秀对农民运动的态度”(《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四期),是分析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内在矛盾的一个契机。十年后,王学勤在《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东南大学出版社)一书中,认为“二次革命”对国共合作的建立客观上起了积极的作用,认为在中国革命尚未深入展开之际,“二次革命论仍能组织并指导工农运动,推动国民革命。”这是从外部矛盾的观点看“二次革命论”,看到了二次革命论的双重作用是个进步,但没有深入内部,分析“二次革命论”的内在矛盾,因此在有关“二次革命论”一系列问题上纠缠不清,如说“陈独秀赞同国共合作设想的思想基础是‘二次革命论’,因而他一开始就无从考虑领导权问题”(见上书,第44页)。这个观点将陈独秀形成“二次革命论”的过程移到国共合作过程之前,换句话说,“二次革命论”形成与陈独秀主观因素有关,与国共合作以前的中国实际有关,而与国共合作的历史过程无关,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无关。这当然是不能令人接受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