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在道安师徒离开不久,石勒的养孙汉族将领冉闵发动政变,尽诛石氏子孙,并利用胡、汉之间的矛盾,发起战争。后赵太宁元年(349),冉闵宣布:邺都胡人一律不得携带武器,违者处斩。命令一下,胡人恐慌,纷纷逾城而出。于是冉闵又下令:“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之后,邺都周围百里以内的汉人纷纷进城,城里的胡人纷纷逃出城外。冉闵看到胡人与自己不同心,下令对胡人大开杀戒,刹那间,邺都城里城外血肉横飞。几天之内,胡人被屠杀20多万人。这场民族大屠杀激起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北方大乱。 就在冉闵挑起民族大仇杀前后,道安带领徒弟们离开牵口山,进入山西境内护泽(今山西阳城地区)。师徒隐居长达一年多时间,生活极其艰苦。但僧众以苦为乐,每日精进修学,坚持参加每一次的佛法活动。道安利用业余时间,与冒着战乱前来探望他的同仁道友共同切磋,对有关经卷进行详细解析,最后由他执笔写成《阴持人经注》、《大道地经注》、《大十二门经注》等佛学著作,为发展佛教注经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原大乱不止,道安师徒无法在护泽山区呆下去,于是北上到达飞龙山(今山西浑源西南)。在飞龙山避难期间,道安在佛学思想上开始和当时在佛学界颇有影响的“格义”学派发生分歧,对用“格义”方式来解释佛经的内容产生质疑。 格义就是指用中国文化原有的名词,特别是用中国哲学中老庄哲学的概念去解释佛经中的名词、概念。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赖以产生流传古印度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社会存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思想方法、概念范畴方面,同中国社会本身的学术思想范畴不同。一般具有相当文化水准能够翻译、讲解佛经的中国僧人,大多出自封建地主阶级家庭,他们深受中国儒释道传统思想的熏陶,尤其是受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固有的思想,必然自觉与不自觉地反映到他们对外来佛经的理解上。道安早年饱读儒家经典,研习佛经时也摆脱不了“格义”。但随着他佛学功力日益加深,逐渐认识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高僧传·释僧光传》),认为附会老庄思想解释佛家经典,有时会偏离佛教本义。因此,他批评“格义”,认为用这种方式阐释佛经不完全合适。 其实,一种外来宗教,要在中国社会存在发展下去,就必须适应中国的文化气候,若不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相结合,便很难在中国长久立足,更不可能长期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安不推崇“格义”,反对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上去理解把握佛教,他追求本源,决定弄清佛经本义,发愿弘扬印度佛教教理本旨。 公元354年,战乱依然如故。鲜卑前燕政权逐渐攻占了河北大部分地区,氏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也迅速在关中崛起,新起军阀集团连年混战,河北地区又接连发生旱灾、蝗灾,庄稼无收。道安师徒无法在河北地区继续久住。 公元362年,道安率领数百人的僧团离开河北进入河南王屋女林山(河南济源县西北),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后,渡河进入陆浑山区。数百人的僧团,生活饮食没有足够的保障。平日只能吃各种野菜,甚至树皮草根。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 道安师徒依然坚持修学讲论,绝不耽误佛业。道安由一个年轻的佛弟子,经过刻苦的磨练成为了名扬全国的佛学大师。他弘扬佛法的辉煌事业,正式凭借这20多年的坚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起来的。 分遣门徒去吴蜀 独率僧团赴襄阳 公元364年,前燕军队进攻河南,很快便攻占了许昌、汝南、陈郡等地。第二年,燕军直攻陆浑。为了躲避战乱,道安师徒四百余人决定离开北方,取道南下,投奔东晋统治下的襄阳。 南下途中,道安反复斟酌这样一些问题:数百人的僧团队伍,到底有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自己的弟子已经逐渐成才,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究竟要他们在自己身边呆到什么时候?何时让这些佼佼者独闯天下,自立门户,弘扬佛法呢?考虑再三,道安最终决定:分遣门徒,四出传教。 行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道安集合门徒宣布:“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宣布广布。”众门徒一致表态:“任凭法师指教。”于是,道安让一部分门徒下扬州,一部分门徒赴巴蜀,自己带领其他僧徒,按原定计划南下襄阳。 赴扬州的一路徒众,有道安门下杰出的弟子竺法汰带领。竺法汰是道安早年的佛门同学,气宇非凡,精于言辞辩论。在乱世中他追随道安,与道安结下患难情谊。南下襄阳途中,竺法汰支持道安分徒传教的主张,行至新野后,按照道安的吩咐,带领僧徒40余人赴东晋统治下的扬州传教。竺法汰不负所望,他与弟子们在扬州传教活动,在东晋上层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赴巴蜀的一路徒众,领队的僧人叫释法和。他也是道安早年的佛门同学,对佛经进行过深入的研习,具有相当深得佛学造诣。在他们入蜀之前,巴蜀地区僧人很少,更别说听闻佛法了。释法和率众人入蜀后,行游四方,弘扬教理,造成“巴蜀之士,慕德成群”(《高僧传·释法和传》)的巨大影响。蜀中人士对他极其尊敬与信服。佛教在四川地区逐渐传播发展并日益兴旺起来。 新野分徒,是道安一生佛教事业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道安师徒避乱离俗,长期隐居山林,刻苦钻研佛法。虽然这一阶段的佛事活动规模不大,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这一阶段却是能量积累的重要时期,道安本人在这一阶段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和发展了道安僧团。新野分徒后,道安将僧团划分为三部分,走向社会广阔天地。无论是偏远的巴蜀,还是富饶的江南,还是南北交汇的襄阳地区,弟子们把道安作为弘扬佛教的领导人。新野分徒前历经艰辛的传教行动,使道安深有感悟,认识到如果不取得王权的合作与支持,单凭佛教徒的独自努力,要将佛法弘扬四海,几乎是不能实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道安在新野分徒时提出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至理名言。这句话既是道安对自己长期从事传教活动的经验总结,同时又是对佛教传播发展原则的高度概括,在方式策略上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