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晚清咸同年间官学文化方针下的“崇正辟邪”(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 董丛林 参加讨论

二、正面宣传教育的措施
    从其正面宣传教育看,起码采取了下述一些措施:
    一是整饬文教机构,以求培本端风。
    翰林院具有国家文化机关的职能,是高级文士的荟萃之所,对于国家文化方针的贯彻,文化风习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清廷时有整饬之令。譬如针对翰林院庶吉士专以诗赋“为揣摩进身之阶,敝精劳神,无裨实用”的积习,同治元年十二月间发布的上谕说:“翰林院为储材之地,膺斯选者必须经术淹通,于古圣贤性理精义讲明而切究之,确有心得,将来扬历中外,本其平日所身体而力行者,发为经济,著为事功,方能名实相副……自应将庶常馆课程及散馆旧章量为变通,以求实济。着自明年癸亥科起,新进士引见分别录用后,教习庶吉士务当课以实学,治经、治史、治事及濂洛关闽诸儒学等书,随时赴馆与庶吉士次第讲求,辨别义利,期于精研力践……俾士习蒸蒸日上,贤才辈出,共济时艰,有厚望焉。”(注:《大清十朝圣训·穆宗毅皇帝》,卷十三,《文教》。)显然,是强调以教习内容的“正”与“实”为指归,戒除虚饰之习,以符所谓“国家芸馆培英,造就人才”之本意。
    更常见的是对学校系统和教职官员的整饬。譬如就在上述布谕对翰林院整饬的同时,清廷也对从国子监到各级学校发出整饬谕令。对于国子监,主要是针对其近来“专以文艺课士,该祭酒等既以是为取去,而士子复以是为工拙”的弊端,强调说,“太学为自古培植人才之地,我朝振兴庠序,加意教育”,而国子监作为“四方观瞻”之所,有关人等应“躬行实践,讲明正学,以为表率”,令其“嗣后于课诗文外,兼课论策,以经史性理诸书命题,用觇实学”(注:《大清十朝圣训·穆宗毅皇帝》,卷十三,《文教》。)。对各级学校的整饬立意亦在于,“自来储才养士,必视学校盛衰”,必须“庠序修明,敦崇实学”。对于学校中出现的与此相悖的种种弊情,清廷认为主要责任是在教职官员失职,并不按朝廷旨意认真训课,自身不正,要求“各省学政务当整躬率属,督饬各教官读书立品,毋为士子所轻,平时训导诸生总以躬行实践为归,勿崇尚浮华,勿虚应故事”(注:《大清十朝圣训·穆宗毅皇帝》,卷十三,《文教》。)。尽管越到后来学校的趋新变化越加显著,但统治者始终力图坚持不违“圣教礼法”的前提性原则,各类学校中都把教习经书作为必修课程,并强调课时保证,严格限制。
    二是奖励“正学”成果,刊印颁行钦定书籍。
    对于学人士子刻苦淬沥、钻研“正学”所获著述成果,可由礼部交由南书房审阅,乃至选择进呈皇帝,经审读合意者,给予奖赏。像这方面事例屡有不鲜。仅咸丰、同治帝《圣训》中就记载有多则,如:咸丰元年(1851年)十二月,有上谕奖称江苏举人、安徽黟县训导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一书,“引证尚为赅洽,颇于小学有裨”,对作者赏加国子监博士;福建举人林昌彝撰就《三礼通释》进呈,经南书房校阅后因有“较多脱误”发还, 作者详加校改后再次进呈, 于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被上谕奖以“留心经训,征引详明”,给予作者以教授归部选用的奖赏;同治元年四月,谕奖广东举人、拣选知县桂文灿所呈《经学丛书》四函,“各种考注笺注均尚详明,《群经补正》一编于近儒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诸经说多所纠正,荟萃众家,确有依据,具见潜心研究之国功”,并特别训示:“惟古人通经致用,总以躬行实践为归,经师、人师合为一致,方能羽翼圣经,无惭名教……读书明理必须体用兼备,不徒以记诵训诂见长也。桂文灿既能潜心训诂,不蹈虚靡之习,务当益加刻励,身体力行,勉为有体有用之学,以备国家任使。”曾任内阁中书的张应昌所撰《春秋属辞辨例编》八十卷,经南书房审读认为“原本宋儒,兼及众说,间附按语, 亦颇详审”, 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有上谕表扬作者“耆年好学,甚属可嘉。”(注:上举数例见《大清十朝圣训·文宗显皇帝》,卷十四,《文教》;《大清十朝圣训·穆宗毅皇帝》,卷十三,《文教》。)
    鉴于经过太平天国、捻军事变,有关省区各府州县中“旧藏书籍大半散佚,经史板片亦皆毁失无存”的状况,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间清廷谕令各直省督抚转饬所属,“将旧存学中书籍广为补购”,特别要将“列圣御纂钦定经史各书先行敬慎重刊,颁发各学,并准书市刷印”,旨在“以广流传,俾各省士子得所研求,同敦实学”(注:《大清十朝圣训·穆宗毅皇帝》,卷十三,《文教》。)。就特别注重的所谓“列圣御纂钦定经史各书”而言,据统计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清内务府所刊定的钦定诸书,经部类有27种,953卷;史部类有79种,5738 卷;子部类32种,12479卷;集部类19种,3410卷,共计157种,22580 卷。(注:据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5页。 )昭梿在《啸亭杂录·续录》中这样述说清帝亲自审定节目的事情:“列圣万几之暇,乙览经史,爰命儒臣选择简编,亲为裁定,颁行儒宫,以为士子仿模规范,实为万世之巨观也。”(注:据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5页。)清帝之所以如此, 就是为了只让符合圣学圣道的“纯正”之书占领文教阵地。这从乾隆帝直接干预、控制下编纂四库全书的辑录原则也可进而得以印证,即所谓“离经畔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注:《四库全书总目·凡例》。)。晚清皇帝自然也不会放弃这种原则,此番布置购补、刷印书籍的情事,即不失为一个例证。
    三是宣讲圣训儒经,普及圣道教化。
    本来自清前期就有定期宣讲《圣谕广训》的制度,但“奉行日久,大半有名无实,讲如不讲”(注:《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本,第1册,总350页。)。针对这种情况,晚清统治者屡欲扭转,切实施行。咸丰初年,两江总督陆建瀛进呈新刊刻的《御纂性理精义》和《圣谕广训直解》,并附所定选讲章程,其中拟议“责成教官慎选朴实生员,每月赴乡宣讲”(注:《大清十朝圣训·文宗显皇帝》,卷十四《文教》。),为清廷所嘉纳。同治二年(1863年)国子监司业马寿金奏言“宣讲圣训尤为化导之本,请饬令学臣实力奉行”,上谕肯定了其意见,令“各省学臣督饬教官实力宣讲圣谕,考其勤惰,分别劝惩”,说是如此“庶几经明行修,邪慝不作”(注:《大清十朝圣训·穆宗毅皇帝》,卷十三,《文教》。)。
    四是崇祀“圣哲贤儒”,维护“正学”偶像。
    孔子及其他名儒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所神化利用来作为“正学”的偶像,为时久矣,及至晚清时代,当政者不但没有放弃这一手段,而且进一步强化利用,把它起码在形式上推向极致。这由对孔子的祭祀可以醒目地显示出来。孔子祭典有两次升格变化。一次是在明代嘉靖年间,由群祀升为中祀。再一次就是在晚清光绪末年,由中祀升为大祀,与祭天等最崇之祀并列起来,这中间有一个逐步加尊的发展过程。清朝顺治初年,对孔子定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承旧例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习称“四配”)庙堂。两庑祀十哲,即闵子骞、冉伯牛、冉雍、宰予、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子张。康熙五十一年和乾隆三年,先后分别将朱熹、有若(字子有)升哲享祀,从祀的“先贤”、“先儒”两类,顺治初年分别为69人和28人,以后时有增删调改。及至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采纳礼部大臣建议,明确如下原则:“从祀盛典,以阐圣学、传道统为断。余各视其所行,分入忠义、名宦、乡贤。至名臣硕辅,已配飨帝王庙者,毋再滋议。”(注:《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0册第2537页。)同治二年,更订增祀位次,各按时代为序排列。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十二哲”外,在两庑从祀的排位,列东庑者为从公羊高到陆陇其共31人,列西庑者为从谷梁赤到汤斌共30人。并将此绘制图例颁布各省。以后仍陆续有增列从祀者。与此同时,“至圣先师”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经不断扩建,规模也越来越宏大,典制也越来越严整。
    晚清这时对圣哲贤儒之辈祀典的愈发重视,决不单单是一个礼仪形式问题,更主要在于,统治者面临“异端”百出,“圣学”陵夷的危机形势,力图靠对若辈的进一步神化和张扬,强化其“正学”权威,以利维护旧的文化形态和进行思想控制。对孔子辈的崇祀与对儒学典籍刊印推广是相辅相成的。当然,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大师,留给后世十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精华内容。对其人其学,应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来认识和对待,而晚清统治者对孔子、孔学的利用,自然谈不上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