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严 复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网 参加讨论

严复
    姓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
    生卒: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贯:福建侯官人
    简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一、生平大略guoxue国学wang网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又陵,又字几道。他自幼聪颖,又受家学熏陶,有较好的古文功底。长大后师事黄宗彝,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道败落,不得不放弃科举入仕,转而入洋务派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海军学校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学习现代造船技术。他对几何、代数、水重学、光学、电磁学、地质学、军事学、伦理学、音乐等学科知识都有涉猎。1876年,严复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留学三年。其间他的兴趣逐渐脱离本行,转移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制和哲学。在这一时期,他对西方学术思想的了解非常广泛。他不仅对西欧近代思想家如哥白尼、牛顿、康德、培根、霍布斯、洛克、笛卡尔等有所研究;而且对古代欧洲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鸠鲁、德谟克里特等,也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些思想内容对严复影响最巨者,则是当时西欧盛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观点,在英国广泛传播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哲学中的实证论、不可知论等主观唯心论思想。这些见闻与学习经历,使得严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更为直接与深刻,比之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仅靠间接得来的认识大不相同,以致郭嵩焘、吴汝纶、梁启超等都交口称自英国归来的严复“中西兼通”。这一学术造诣上的特点,为严复在近代思想史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基础。guoxue国学wang网
    回国一年后,严复被李鸿章调至北洋水师学堂,先后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等职。但从政治上来说,由于洋务派名为新政,实则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方面妥协的本质,李鸿章对严复并不真正予以重用;而与此同时,严复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也不满意。他不相信李鸿章所举办的洋务事业能救中国,认为他们所谓的“富国强兵”之道,不过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始终认为,必须从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上效法西洋,才能致中国于富强,免于灭种亡国。因为对洋务派失去信心,严复企图通过“仕宦”之途,依靠封建旧势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尽管他深为“仕宦之不达”而感慨万千、牢骚满腹,但还是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两次应试,均以失败告终。他借科举来登上政治舞台,以实现政治抱负的愿望也落空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苦心经营的自强求富的事业毁于一旦,一个泱泱大国不仅败给了一个蕞尔小国,而且还被迫签订空前的屈辱条约,这直接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更加疯狂地侵略中国,新的一轮瓜分殖民地的竞赛在列强之间展开。在这种情况下,救亡图存的问题摆到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面前,同时也给严复带来巨大的心灵创痛,他在给吴汝纶的信中说:“尝中夜起而大哭,嗟呼,谁其知之!”在没有政治实力、无法实现其救国主张的情况下,严复采取了以译著的方式来达到警世的目的。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他的一种新的斗争手段。guoxue国学wang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