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嘉庆帝守成思想的形成原因(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陈连营 参加讨论


    然而,正是嘉庆帝的守成思想反过来又阻碍着当时一切问题的解决。
    一是当时严重的官吏贪污与库项亏空问题。尽管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制度方面,制定于清初的财政制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无论是官员的私人消费支出,还是聘用属员的费用,以及事务不断增多的办公费用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适当地增加官员的俸禄,补充办公费用的不足,更何况他们还有许多交际应酬的支出呢!雍正时期的耗羡归公改革曾经暂时缓解过这种矛盾,但此时又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由于公私用度不足,于是索取陋规、加派浮收、收取贿赂、挪移库项等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加派浮收为严令禁止,陋规、贿赂之费又不可能出自属员本身,自然又转向政府的库项,这就是造成亏空的所谓官侵吏蚀。其中官侵应该被看成额外办公费用的挪借,吏蚀应该是官吏因个人因素而对公款的侵占。因此,要解决好亏空问题,首先应该分清是官亏还是私吞。如果确是官亏,就应该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同时也要适当照顾到官员本身的需要。而嘉庆帝坚持国家经费有常的原则,拒绝对财政制度进行调整,甚至对所有的亏空案采取追赔政策,如当事人无法赔偿,则摊派亲属顶补,再不行,就由上下级主管官员以及继任官分摊。这种政策既无法达到补足原亏的目的,又因没有从制度上杜绝致亏的根源而防止新亏的出现,因而越追亏空越严重,恶性循环。
    二是八旗生计问题,关键也在于八旗制度本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八旗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优待已经不能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加之不少旗人不善也不愿经营,以致旗地不断流失,更加重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乾隆年间曾为此采取官方赎买土地、增加食粮名额、节日赏赐等措施,但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到嘉庆时期这个问题仍很严重。更何况,由于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使他们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早已没有了当年英勇善战的威风,甚至说毫无战斗力可言,不少旗人就连骑射之技也已忘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杭州阅兵时竟有失落马下的笑话发生。平定苗乱和白莲教起义过程中八旗士兵的表现,也说明这种军事制度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迫切需要改革。但是,它是祖制,不得随意改变。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一月御史罗家彦奏筹八旗生计,建议可令其纺织为生,嘉庆帝即不以为然,认为:“我八旗满洲首以清语骑射为本务,其次则诵读经书以为明理治事之用,若文艺则非所重,不学亦可,是以皇子在内廷读书,从不令学作制艺,恐类于文士之所为,凡以端本务实示所趋向”。同时指出,“我朝列圣垂训,命后嗣无改衣冠,以清语骑射为重,圣谟深远,我子孙所当万世遵守。若如该御史所奏,八旗男妇皆以纺织为务,则骑射将置之不讲。且营谋小利,势必至渐以贸易为生,纷纷四出,于国家赡养八旗劲旅,屯住京师本计,岂不大相刺谬乎?近日旗人耳濡目渐,已不免稍染汉人习气,正应竭力挽回,以身率先,岂可导以外务,益远本计矣”。(注:《清仁宗实录》卷324,第277页。)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始终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被称为三大政之一的漕运,也牵涉到祖制的改革变通问题。漕运的畅通对保证京师百官之俸、八旗官兵粮饷、稳定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物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漕运制度到乾嘉年间也已出现许多问题。一是它与治理黄河水患的矛盾。黄河须改变自然流向为运河提供水源,由于入海口不断淤塞致使水流不畅,从而使河溢河决现象经常发生。二是漕运费用愈来愈高。原因是有关衙门的盘剥勒索,以及物价上涨因素等。因此,要解决河患与导致“吏治、民风、士习,由此日坏”(注:《清经世文编》卷47,第1099页。)的漕政之弊,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快捷便利、费用较少的替代方式,如海运方式等。然而采用海运方式也涉及变更祖制成规问题,故一直不能正式推行,直到道光时期才迫不得已而行之。
    四是盐政积弊问题。和前代一样,清代也实行官督商办,由官府指定的盐商领取特许运销的许可证“盐引”,按照指定的区域定额销售。这种经营机制在乾隆中期以前基本保持稳定,它既为封建国家带来高额的盐税收入,又为盐商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但是,随着吏治的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出现,这种垄断经营机制的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官府的层层盘剥,盐商的贪得无厌,造成官盐短斤少两、质次价高的问题,私盐因之兴盛,官盐滞销,盐税大量流失,弊窦丛生。在此情况下,打破旧的垄断制度,实行官府收税、听民贩运的盐政改革势在必行。而嘉庆帝却不愿改变这种祖宗成制。嘉庆四年(1799),松筠在陕甘总督任内曾根据实际情况,奏请将私盐铸二项悉行弛禁,嘉庆帝斥之为“所见殊属迂谬,断不可行”,“试思私盐私铸,律有明禁,系开国以来祖宗定制,岂得轻议更张?设朕有不循成法之意,妄思更改,在廷诸臣尚当直言极谏,松筠安可以一个臆说妄欲纷更?且如松筠所奏,将私盐私铸概宽其禁,则自盐政以下各官皆当裁去,另派专司盐税之官,纷纷更制。且现在私盐有禁不过官役巡拦,尚有私枭拒捕等事,若设立税口,是向日贩私者转需交纳官税,倘贩私之徒逞其刁悍,不肯交税,又将如何办理?”(注:《圣训》卷6,第6页;卷62,第1143页。)总之,一句话,祖宗之法不可变。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不可变更的祖宗之法,到道光年间不得已而改变,这就是陶澍的纲盐法改革,而且确实起到了增加盐课、减少弊端的效果。
    嘉庆帝的守成思想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保守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经济发展的衰退形势已经十分严重,急需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嘉庆帝仍然盲目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不变,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而且使原有的经济政策表现得更保守。如,他以反对言利和防止聚众滋事为由,严禁各地兴办工矿事业,不仅是地未尽其利,也堵死了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剧了社会动荡。他严厉禁止流民出关垦荒谋生的政策也是如此。
    至于嘉庆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也同样有守成思想的影响。嘉庆帝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方面修正了乾隆专恃兵威、干涉他国内政的错误做法,但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政策却仍是因袭自乾隆,并没有大的变化。尽管这种政策有其客观背景,但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致中西关系问题越来越复杂,中国也因此失去了又一个向西方世界学习并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这是个痛苦的历史教训。
    总之,嘉庆帝的守成思想是时代造就的,它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