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中国腹地与中南半岛诸国往来较为频繁,但各个时期利用交通线的情形却不相同,中国腹地与中南半岛之间的陆路、海路交通线,也经历了兴衰或更替的变化。对这一方面的具体情形以及产生的原因,迄今尚无专文研究,因掇拾资料,试为考述。 一、唐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及其交通线 唐朝享国290年。唐朝对云南的管理,若以安史之乱后南诏脱离唐朝控制为界,大致可分为唐朝有效统治云南的前130余年,以及云南被南诏割据的后150余年。前期唐朝将前代能切实控制的区域,从云南的东部和中部推至西部的澜沧江流域,所采取的设治、驻军和整顿交通线等措施亦有成效。安史之乱后云南为南诏所割据。其间虽有贞元十年(794)南诏与唐朝修好,并维持35年友好的时期,但贞元间的南诏已不是受命管辖洱海区域的土官,而是据有云南的藩属政权。贞元十年唐朝遣使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便是对南诏既有范围的承认。因此,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已丧失对云南的实际控制权。 唐朝建立后,太宗积极经营边疆地区。他认为封域之内皆唐廷赤子,边疆蕃民“延颈待救”,若施政得法,可使“四海如一家”,“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因此竭力经营边疆而不计成本,①甚至“空竭府库”亦不足惜。②唐朝拓边的效果十分显著,贞观至开元间蛮夷纷纷内属,唐即其部落设为羁縻府州。全盛时唐在边疆地区所置都护府,主要有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东与安南等六处,下辖856处羁縻府州。③唐朝腹地的版图虽不及汉代,若论羁縻府州的范围则远超两汉。神功元年权臣狄仁杰说:“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④宋人欧阳忞亦言:“(唐地)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⑤指出唐朝在西部拓展疆土甚广。 唐朝经营云南亦如同汉晋,以紧邻蜀地的今川西南、滇东北为基础向南面及西面扩展。武德元年(618)唐置南宁州,随后置总管府,七年改为南宁州都督府(治今云南曲靖西)。武德元年又改隋代犍为郡为戎州,以后设戎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宜宾)。⑥唐朝将经营重点置于洱海及其以西的地区以及今滇中以南的区域。麟德元年(664),唐在弄栋川置姚州都督府(治今云南姚安)。⑦调露元年(679)唐设安南都护府(治今越南河内),管辖今越南的北部、中部及云南东南部的羁縻府州。 唐朝积极经营云南,与企望恢复前代经其地达邻邦的交通线有关。西汉武帝时,将从今成都过今云南达邻邦的两条便道扩建为官道,其一是由今成都经汉源、西昌、姚安、大理至缅甸的道路,自今成都入云南的一段称“灵关道”;另一条是从今成都经宜宾、曲靖至昆明的通道,继续南下可达交趾,其中由今成都至昆明的道路称“五尺道”。灵关道在唐代称“清溪关道”,五尺道则称“石门关道”。此两道在云南中部交汇,构成唐代入四夷七要道之一的安南通天竺道。贞元宰相贾耽述其走向:从交州经云南今河口、屏边、蒙自、建水、通海、晋宁至昆明,经安宁故城西抵今大理,再过今保山达位今腾冲东南的诸葛亮城分两道,一道经骠国达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另一路从诸葛亮城过今缅甸密支那以南之丽水城至今孟拱,经大秦婆罗门国亦达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⑧唐代称安南通天竺道的西段为“西洱河至天竺道”,称东段为“安宁至交州道”或“步头路”。 因地方割据,唐立国前经过云南的道路险阻难行。贞观二十二年(648)与永徽二年(651),唐朝两次用兵云南西部,分别平定道路沿途松外诸蛮及郎州白水蛮的反叛。⑨自设置姚州都督府与安南都护府,安南通天竺道置于唐军保护下而保持畅通。凭借清溪关道、石门关道及延伸入今缅甸和越南北部的交通线,唐朝在云南实现了稳定统治,并与中南半岛诸国建立了密切交往。姚州都督府、安南都护府也成为唐朝经营西南边陲的桥头堡,对云南的西部、南部及其徼外地区形成钳制之势。 姚州都督府管辖57处羁縻州,⑩范围包括今云南西部与今缅甸东北部。唐在这一地区设治之密超过两汉。天宝九年(750),以今洱海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南诏与唐朝决裂。南诏首先攻据姚州都督府,拆毁姚州城,进而夺据羁縻州32处。唐廷出兵征讨,南诏求许可自新,愿重修姚州城,但唐朝仍三次遣军征讨,可见姚州都督府战略地位之重要。南诏自立后亦重视西洱河至天竺道,其常备军约三成的兵力,驻扎于该道所经之重镇永昌(今云南保山)。(11)安南都护府在汉代交州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历来是诸朝经营今云南、广西与中南半岛的桥头堡。元封元年(前110)西汉置交州刺史,居全国十三刺史部之列。孙吴分岭南为两州,割合浦以北海东四郡立广州,割交趾以南分海南三郡设交州。隋朝亦置交趾郡。武德五年(622)唐改交趾为交州总管府,后改安南都护府。(12) 由于安南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朝拟将安南通天竺道的东段,向北延长与石门关道相接。天宝四年(745),越嶲都督竹灵倩为修筑步头路至安宁筑城,滇东地方势力爨氏杀死竹灵倩并毁安宁城。玄宗诏南诏进讨。南诏占据滇东随后与唐朝的矛盾激化,拓建新道的计划乃被搁置。南诏反目,唐朝以安南为基地夹击南诏。天宝九年(750)安南都护王知进领军自安南入云南,与四川唐军合围南诏。天宝十三年(754),唐又令广州都督何履光领岭南兵马赴云南,配合侍御史李宓所率兵进击南诏。咸通初南诏攻下安南,严重威胁唐朝对西南边陲的统治。懿宗颁诏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治广州,岭南西道治邕州。咸通四年(863)南诏再陷安南,唐朝于今广西合浦置行交州,随后于行交州复置安南都护府。七年(866)安南都护高骈收复安南,唐遂于安南设静海军节度加强镇守。(13)可见唐朝对安南的重视。 唐朝不仅辟建清溪关道、石门关道、西洱河至天竺道、安宁至交州道为官道,还在一些路段设置驿传。迄今未见唐经营云南通道的完整记载,但不乏窥其原貌的零星记录。据记载:沿清溪关道从成都府至阳苴咩城(在今云南大理),南诏与唐朝的分界在嶲州俄准岭(在今四川德昌以南),其间成都至俄准岭有30驿,俄准岭达阳苴咩城有19驿。(14)贞元间异牟寻谋求归唐,唐廷拟遣使袁滋册封异牟寻,时传言吐蕃将阻断清溪关道,西川节度使韦皋乃整修石门关旧路,于沿途设置一些驿馆。袁滋一行由戎州南下,沿途少有人烟,第九日至位今马龙县的制长馆,“始有门阁廨字迎候供养之礼”。由今马龙经安宁至阳苴咩城,沿途有拓东、安宁、龙和、沙雌馆、曲馆、沙却、求赠、波大、白崖、龙尾等处驿馆。(15)迄今未见南诏置驿的记载,上述见于记载的驿馆应为唐前期所建。贾耽所言以及《蛮书》的记载,皆详述安南通天竺道之云南段宿营的地点,亦应为唐前期置建驿馆的遗留。唐建驿馆沿前代旧制,多为30里置一驿。上述记载中的驿馆,相互距离亦多为30里,与唐制相合。(16) 唐代称清溪关道为由云南入蜀之南路,石门关道为入蜀之北路。自天宝间南诏与唐结怨,两者的关系时松时紧,由云南入蜀的道路亦受影响。一般而言,诸行旅以行经清溪关道的记载较多,石门关道则渐遭废弃。天宝间鲜于仲通征讨南诏经由石门关道,“后遂闭绝。”此后仅见贞元十年(794)袁滋赴南诏册封,闻清溪关道为吐蕃所阻而择行石门关道的记载。此行但见路途人烟稀少,所经山岭或林木蔽日,“昼夜不分”。偶见诸蛮亦无礼节拜跪,三译四译乃通;第九日达制长馆始有驿馆。(17)可见石门关道荒芜已久。 对今广西通往中南半岛诸国的交通线,唐朝亦注意经营。在咸通三年(862)唐朝分设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之前,岭南的政治中心主要在广州与交趾。自秦汉在交趾设治,历朝联系交趾虽有水陆两途,但行者多以海路为首选。咸通间从南诏收复安南后,广西西南部受到朝廷重视,行经邕州(治今广西南宁)北达桂州(治今广西桂林)道路的行者渐多。但唐代广西西南部未获充分开发,自安南经邕州赴桂州的陆道,路途遥远且艰险难行,因此由安南赴内地,多数行者仍选择海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