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研究与近代化的学术文化思潮(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习与探索》 葛志毅 参加讨论

导致梁氏国家思想巨大转变的,是在其深入接受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之后。梁氏在1903年写《政治学大家伯论知理之学说》,认为伯伦知理国家学说的提出,是对卢梭学说的反动。卢梭的自由平等之说,对于医治欧洲当时干涉过度的积病,可立见其效,但若移用于散无友纪的中国,非但不见其利,反生其害。因为当日中国急需的是建立一巩固的近代化国家,以抑御列强,自立于世界。但由于国民素质低下,过多地滥用自由、民主等思想言论于宣传,反会涣散国民,无法建立法纪秩序,无法实现建立国家的正鹄。因此,他提出:“我中国今日所最缺而急需者,在有机之统一与有力之秩序,而自由平等直其次耳,何也?必先铸部民使成国民,然后国民之幸福,乃可得言也。”即认为伯伦知理的学说更适合中国急需国家近代化的国情要求,卢梭的自由平等说可誓缓宣传,最后归纳出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梁氏服膺伯伦知理,认为其说当“为有志建国者所宜三复”。而伯氏恰好极看重国民资格的培养问题。梁氏介绍说:“伯氏固极崇拜民族主义之人也,而其立论根于历史,案于实际,不以民族主义为建国独一无二之法门,诚以国家所最渴需者为国民资格。”即民族主义固为建立近代国家的思想理论基础,但国民资格问题之重要,还在民族主义之上。这一点对梁氏很有启发,但又使梁氏国家信念受到很大震动乃至发生变化。如梁氏服膺伯氏,还与二人在君主立宪制主张的契合。但当他追随伯氏学说的理论深入下去之后,他思想上发生矛盾、困惑乃至倒退。梁氏介绍说:伯氏的政治学说“归宿于以君主立宪为最良,谓其能集合政治上种种之势力、种种之主义而调合之。”对于共和政体,伯氏则具体分析其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利弊成败。梁氏据此认为当时中国不宜于共和政体,假使勉强建立之,也会招至种种弊端。因为“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且历史上遗传性习,适与彼成反比例”,故若强行共和制,“乃将不得自由而得专制,然则吾于共和何求哉,何乐哉!”所以他决意与共和制告别。当有人问他是否主张君主立宪时,他回答说:“不然。吾之思想退步,不可思议。吾亦不自知其何以锐退如此其疾也。吾自美国来而梦俄罗斯者也。”(注:梁氏认为,美国乃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俄罗斯乃开明专制型国家。以上引文分别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69页、70页、74页、77页、85页、86页。)可见梁氏在国家思想信念上的转变之剧。即他不仅感到矛盾、困惑,甚而有所倒退。所谓倒退,即他认为,当时中国国民素质之低下,是首先应予解决的重要问题,至于国家政体问题讨论尚非其时。因为在当时情况下,非但共和制无从谈起,即君主立宪制的讨论亦非所宜,因而国体问题应让位于亟待解决的国民素质问题。是即所谓倒退主义。(注:后于1905年梁氏发表《开明专制论》,认为当时中国万不能行共和立宪制,且不能行君主立宪制,唯当以开明专制为君主立宪制之预备。其所言的原因之一,也是以国民素质之低下为最主要者。即他已从君主立宪制倒退至开明专制论。)梁氏在引进和介绍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改造提高国民素质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使其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促发其以新民说为核心的国民思想启蒙宣传。
    何谓新民?即以新民力、新民智、新民德为主要目的的国民素质启蒙教育。新民思想的酝酿,久在梁氏心中积郁,不过是在对民族主义的一番研究之后豁然明朗。新民思想的成熟,以其《新民说》的发表为主要标志,但梁氏对维新国民问题的认识,几乎是一贯的。自其从事维新运动开始,就十分重视改革国民教育问题,并声言:“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注:《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14页。)之后也时时撰文,剖析国民性格积弊,论说革旧维新之道,有相当一些文章内容寄意于改造提高国民素质问题。举凡制度、政府、国家,无一不以国民为本,因而任何改革措施若不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都很少能奏效。其中言“吾国言新法数十年”,不独指维新变法,也包括洋务派以来的改革自强运动。梁氏此言,自然也蕴含他自己对维新运动的反省,终乃悟出“新民之道”的重要。
    综上,梁启超始终较为留意国民素质的提高问题,但其终生为之奋斗的更高目标,是在中国建成一个西方式独立富强的民族国家。为此,他深入研究了近代西方的民族主义,结果使他认识到,近代化国家的建立,乃以新式高素质的国民群体为立国之本。这样,终至促成他以新民为主要宗旨的国民思想启蒙宣传。而他在研究西方民族主义的过程中,又使他注意到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发掘弘扬的重要意义,于是由梁氏倡始,引发一场以整理总结本民族文化为表现形式的学术文化近代化运动。可以认为,梁氏弘扬文化传统与启蒙国民思想二者,既互相联系,又各致其用;在认识上同源于对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研究心得;其结果则对推进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方面,意义不可估量。
    四、以传统学术为主体的近代化文化思潮
    梁氏已经意识到,作为一个民族得以立国的民族主义的精神本源,存在于这个民族的文化遗传之中,因而他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的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子,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注:《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6页。)按所谓“国民独具之特质”,既指出民族主义必须与特定的国民精神相联系,也找到民族主义所依托的主体性本原。梁氏此认识,同西方的民族主义学说有关。如他在介绍伯伦知理关于民族与国家关系学说时说:凡一民族立国时,“当以保存族粹为第一义。凡祖宗传来一切制度苟非有妨害国家之发育者,不得妄事破坏。”又谓:“必须尽吸纳本族中所固有之精神势力而统一之于国家。”(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72~73页。)就是说,西方的民族主义学说,已经注意到对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应尽量吸纳与保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立国的文化根基问题。梁氏从中受到启发,也为以新民为宗旨的国民思想启蒙找到方向:“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乏,时乃无功。”(注:《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5页。)按此所谓新民二义,即一要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二要引进融合西方新学。他所主张的就是此中西兼采、无所偏颇的新民之义:“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持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注:《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7页。)梁氏此前在谈到中国学术思想未来的发达时,已讲过类似观点:“外之则受欧洲输入之种种新学,内之则因国民所固有、历史所习惯的周秦古学,而更加发明。”(注:《论中国人种之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52页。)梁氏这种为提高国民素质而构想出的文化启蒙战略,随着其实践的深入,在认识上曾不断有所发展调整,但其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目标,却随之日渐清晰。如梁氏东渡日本,大量接触西方新思想,并努力介绍于国人,其著者如1901年所写霍布士、斯宾诺莎及卢梭诸学案。但在1902年他却写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著名长文,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本文著论宗旨时,提出当时发明本国学术思想更重于输入外国学术思想一重要观念。他说:“凡一国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质。欲自善其国者,不可不于此特质焉,淬厉之而增长之。”本国学术思想即此“特质”之重要构成者,它既可唤起同胞爱国心,亦可避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而且以本国学术思想启发教育国民,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外国之博士鸿儒亦多矣,顾不能有裨于我国民者何也?相知不习,而势有所扞格也。若诸君而吐弃本国学问不屑从事也,则吾国虽多得百数十之达尔文、约翰弥勒、赫胥黎、斯宾塞,吾惧其于学界一无影响也。”(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3页。)这里实际提出,当一个民族走向世界并面临新的文化挑战时,她同时也面临新的文化建设问题,那么在此情况下,她当以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还是选择其他尤其是那些强于自己的文化,作为新文化建设的本原呢?在当日那种中西文化优劣悬殊的形势下,梁氏认识到,发明本国学术文化当优先于输入外国学术文化,这无疑是深有得于民族主义精髓的会心之见。不唯如此,梁氏在文末还预言,假使外学输入日昌,则必使我“国学别添活气”(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104页。),即西学输入,将成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即“国学”近代化的助益之力。这样,梁氏便由改造提高国民素质问题,进一步提出传统学术文化的近代化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