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军事思想由中世纪向近代递嬗的起点。在这一嬗变过程中,林则徐、魏源的军事思想,起到了前驱先导的作用。本文对林、魏军事思想产生的渊源,军事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遭遇和影响,作一论述。 一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1785年(乾隆五十年)出生于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中。1811年中进士,旋在京城当了7年小京官。期间,他潜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 探索历朝兴衰盛废之因,立志做一个振衰除弊、治国安邦的良臣廉吏。1823年(道光三年)至1836年,他在任按察使、布政使、河道总督、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期间,致力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改革漕运、盐政,整顿吏治,查禁鸦片,为社会除弊兴利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群众中赢得了“林青天”的美誉。 1838年6月,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 上疏支持鸿胪寺卿黄爵滋提出的用严刑峻法厉行禁烟的建议,并在两湖地区率先开展禁烟运动。同年10月,再次上疏清廷,指出鸦片的严重危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注:《林则徐集·奏稿》第601页、第676-677页、第884-885页、第676 页、 第677页、第762页、第698页、第809页、第885页、第415页、第779 页、第1059页、第466页、第678页。)12月31日,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1839年3月10日, 林则徐抵达广州,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迫使英国鸦片贩子交出全部鸦片,并从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将230 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鸦片侵略的坚定决心。接着,林则徐本着知己知彼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与英方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并以正确的战法挫败了英军三次武装挑衅。1840年1月,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同年10月3日,被道光帝以莫须有的罪名革职, 后又下令流放新疆。林则徐虽冤枷在身,仍怀着满腔爱国热诚,关心前线的抗英作战,认真研究御夷之策,产生了反映时代特点的近代军事思想。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地主家庭。1814年(嘉庆十五年)随其父至京城,结识了进步思想家龚自珍,成为挚友。他们面对“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慷慨议论时弊,探索富国强兵良法。1822年(道光二年)中举。次年,在直隶提督杨芳家当教师,开始研究古今边疆防务和西北地理。1825年,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他在代贺长龄所作的《皇朝经世文编叙》中,表达了反对复古泥古,主张变革旧制的历史进化观点。1829年,魏源在北京出钱捐了个内阁中书舍人,即在内阁中掌写机密文书的小官吏。他利用工作之便,大量阅读史馆秘阁所藏的官书和私人著作,为以后著书立说创造了条件。1831年移居南京,先后协助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筹划漕运、盐政、水利等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必须改革旧制,才能兴利除弊。 1837年,魏源迁居扬州。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他便投身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不久,返回扬州,以笔代矛,着手编写旨在宣扬清朝前期武功,借以激励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圣武记》。1841年8月, 魏源赶赴镇江,迎接前往新疆途中的林则徐。林则徐将他在广州编辑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他以此为基础,广搜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以便国人了解外国情况。魏源不负林则徐重托,于1842年8 月完成《圣武记》之后,1843年1月完成《海国图志》50卷本,1847年增为60卷本,1852年扩大为100卷本,成为介绍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以及阐发他崭新军事思想的鸿篇巨著。 我们从林则徐、魏源的简历中发现,他们有一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崇尚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除弊兴利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爱国者。而当鸦片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激化之际,他们的经世致用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便合乎逻辑地向前延伸,在忧患意识的驱使下,将注意力转向寻求抵御外侮和谋求强兵之策方面,以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这就是林、魏萌发近代军事思想的主要渊源。 二 林则徐、魏源的近代军事思想,其重要观点是一致和相似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悉夷情”为“制外夷”为前提林则徐抵广州后,出于禁烟斗争的需要,便组织一些人翻译外国人出版的书报,重点翻译《澳门新闻纸》,借以“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据以“定控制之方”。他还组织翻译了《各国律例》一书的有关段落,以此作为外交斗争的武器。稍后,又翻译了《世界地理大全》(即《四洲志》),以便了解外国的史地政情。他还亲自接见了在文昌县遭风遇难的英船“杉达”号上的人员,了解英国的有关情况。林则徐通过以上手段,对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指出:“该夷(指英国)性奢而贪,不务本富,专以贸易求赢,而贸易全赖畀以马头,乃得藉为弁利之薮”,“故于贸易之处,辄取吞并之心。”(注:《林则徐集·奏稿》第 601页、第676-677页、第884-885页、第676页、第677页、第762页、第698页、第809页、第885页、第415页、第779页、第1059页、第466页、 第678页。)英国“恃其船坚炮利,以悍济贪”,但英舰体积大、 吃水深,不便于在浅水和内河作战。他不同意对英采取“覊縻之策”,主张“以威服叛”。理由是:“抑知夷性贪得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更不可不虑。”(注:《林则徐集·奏稿》第601页、第676-677页、第884-885页、第676页、第 677页、第762页、第698页、第809页、第885页、第415页、第779 页、 第1059页、第466页、第678页。)由于林则徐对“夷情”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在收缴鸦片和反击英军武装挑衅等斗争中,举措得当,使英人瞠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