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东都形制布局特点分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考古》 石自社 参加讨论

四、整齐的街道与里坊布局
    (一)东都城里坊形制的渊源
    中国古代封闭式的里坊起源于先秦,曹魏邺城已经出现了统一规划的里坊。《洛阳伽蓝记》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29)北魏洛阳城的里坊不但规划整齐,而且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机构和制度,里坊制度已基本完备。《两京新记》载:“每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开十字街,四出趋门。”(30)《大业杂记》也有相似记载,“大堤南有民坊,各周四里,开四门临大街。门普为重楼,饰以丹粉”(31)。隋唐东都城的里坊以里见方,中有十字街,坊墙四面开门,其规模、形制与北魏洛阳城的里坊十分相似,应是受北魏洛阳城里坊制度影响的结果。
    (二)东都城里坊的结构与布局
    隋唐东都城的街道、里坊和市场以洛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状格局,将郭城分为以里见方的众多里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32)正是隋唐时期里坊布局的写照。
    文献记载,洛南里坊区有南北向街14条、东西向街8条,洛北里坊区有南北向街7条、东西向街5条。在实际考古工作中,在洛南里坊区发现南北向街12条、东西向街6条,在洛北里坊区发现南北向街4条、东西向街3条(33)。城内街道大致分为五种:轴线定鼎门街最宽,约120米;主要街道如长夏门街、上东门街和建春门街,宽约60米;通往其他城门的街和顺城街,宽约30米;坊间道路,宽约15米;坊内十字街,宽约5~8米。其规模与形制与《两京新记》所记基本一致,“定鼎门街广百步,上东、建春二横街七十五步,长夏、厚载、永通、微安、安喜门及当左掖门街各广六十二步、余小街各广三十一步”(34)。
    东都城的里坊以坊间道路为准,在洛南里坊区内勘探出55个坊,在洛北里坊区内勘探出9个坊;里坊四面皆有坊墙,以坊墙为准,里坊东西和南北各宽约530米,坊墙宽约1.5米,夯筑而成(35)。唐代诗人郑谷有“信马归来傍短墙”(36)的诗句,所谓的短墙应指坊墙。
    隋唐时期的里坊布局规整,管理严格,制度完备。这种里坊制度虽有利于对居民进行控制和管理,但却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桎梏,盛极而衰的里坊制度在晚唐五代时期走向崩溃。北宋时期虽然仿照隋唐时期实行市坊制,但此时的里坊已成为开放的空间,里坊仅成为一种机构设置而徒有虚名。
    五、结语
    隋唐东都城是在全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也是统治者为了“居天下之中”加强对全国控制的需要。东都城的规划设计应山川地势的特点,遵循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基本原则,其形制布局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又兼顾了安全和实用的原则,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有的形制布局特色。特别是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了对自然河流的开发利用,使东都洛阳成为河网密布、四通八达的经济中心。东都城的形制布局和建筑特点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东亚国家都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
    ①《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二》第982页,中华书局,1976年。
    ②宿白:《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见《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③程义:《试论隋唐东西两京布局差异的成因》,《考古》2008年第12期。
    ④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⑤a.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b.李永强、刑建洛:《隋唐洛阳城布局再分析》,见《耕耘论坛》(二),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⑥a,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文物》1985年第2期。
    b.马得志:《唐代长安与洛阳》,《考古》1982年第6期。
    c.段鹏琦:《洛阳古代都城城址迁移现象试析》,《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