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岳论丛》 王如绘 参加讨论


    柳原回国后不久,日本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侵略台湾。
    1871年12月,有琉球国船只遇飓风漂流至台湾,船民有50余人遭当地高山族居民误杀。清政府对逃出的12人进行了保护,并饬台湾镇、道认真查办。琉球国王对此并无异议。日本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却乘机准备以日本人被杀为名侵略台湾。1873年2月,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来华换约,所负重要使命之一便是“想在批准交换修好条规而外,更解决台湾问题”(注: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页。)。第二年5月,即《修好条规》批准互换后不到一年,日本即悍然派兵侵略台湾,对当地高山族人民大肆烧杀掳掠。
    李鸿章初次听到日本侵台的消息后,对日本“徒自悖义失和”(注:《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2卷,第20页。)的冒险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不相信这是事实。直到5月17日,日本已在台湾登陆肆虐,李鸿章还给总署写信,认为日本“谅不遽违约失和”(注:《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2卷,第27页。)。李鸿章的不解,与他对日本的一贯看法有关。早在1871年11月,李鸿章与福建巡抚王凯泰就曾讨论过澎湖的安危,且议及来自日本的威胁问题。他认为:“(日本)诸侯擅权,有似列国纷争,近撤各藩回京,议论不一,实无图我之心。……今因中国肯与通商议约,喜出望外。”(注:《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1卷,第27页。)但是,李鸿章的推理代替不了严酷的事实。不久后,他在给沈葆桢的函中称:“日本自(同治)九年遣使来津求约,厥后岁辄一至,弟与周旋最久。其人外貌呴呴恭谨,性情狙诈深险,变幻百端,与西洋人迥异。……彼果怀叵测之志,挟成算而来,恐非口舌之力所能禁。”(注:《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4卷,第4页。)这说明他对日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联日”的思想开始动摇。
    日军侵台虽然打破了李鸿章的“联日”梦,但李鸿章却抱定妥协的宗旨,不准备与日本以武力相较。他在致总署函中说:“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久。”(注:《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2卷,第33-34页。)李鸿章断定这是一个“和局”,其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客观上说,日本的兵力不足与中国为敌,早晚也得撤兵;主观上说,中国能够取胜也不与日军开战,抱定妥协的宗旨。事实正是如此。日军在台湾遭到高山族居民的强烈反抗,加之疫病流行,不久便陷入骑虎难下、进退维谷的境地。李鸿章调集万名清军赴台,兵力远超过日军,却指示“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的沈葆桢“只自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96卷,第32页。)。在大久保利通为摆脱困境使华以前,李鸿章就建议总署:“万不得已,或就彼因为人命起见酌议如何抚恤琉球被难之人,并念该国兵士远道艰苦,乞恩犒赏饩牵若干,不拘多寡,不作兵费,俾得踊跃回国。”(注:《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2卷,第42页。)以后总理衙门与大久保利通签订《北京专条》,与李鸿章的这种态度大有关系。《北京专条》是一项十分屈辱的条约。该约竟承认高山族人所杀琉球船民为“日本国属民”,承认日本出兵侵台为“保民义举”,等于默认了琉球为日本的领地;还以抚恤被害难民、留用日本所修道路、房屋等名义付给日本白银50万两。平心而论,当时日本的近代化刚刚起步,国内混乱,羽翼未丰,中国完全可以与之一战。如果那样,琉球问题、朝鲜问题乃至近代中日关系的走向,当有不同的轨迹。
    李鸿章在台湾事件中主张对日妥协,并非由于对日本的实力估计过高。尽管当时日本有两艘铁甲舰,但李鸿章认为“其力尚不足以图远”(注:《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2卷,第20页。),中国陆军力量相对雄厚,在台湾取胜并不足虑。所顾虑的,是中日开战的后果。李鸿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说:“日本藉番拓地,悍不旋师,恐是中外构乱之始。无论苏浙江海各口防兵单薄,即北洋二千余里口岸林立,亦多空虚。”(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23卷,第28页。)在给福建巡抚王凯泰的信中说得更加明白:“若我军齐集,遽与接仗,即操胜算,必扰各口,恐是兵连祸结之象。”(注:《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4卷,第17页。)所谓“中外构乱之始”,“兵连祸结之象”,均非单指日本而言。他曾分析说:“此事关系中外通商全局,各国虽讥日兵妄动,而实倖其成功。”(注:《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4卷,第11页。)“断无实心帮我者”(注:《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2卷,第40页。)。显然是担心中日战争一起,列强乘机与日本勾结共同侵华。他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方国家的动向;防范的,主要还是西方国家。数年以后,他在给驻日公使何如璋的信中还表达过这样的想法:“方今各国协以谋我,其伺间蹈瑕者,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真令人应接不暇,可虑亦可闷也。”(注:薛福成:《庸庵文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台事之后,李鸿章在一件复奏中曾表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今虽勉强就范,而其深心积虑,觊觎我物产人民之丰盛,冀倖我兵船利器之未齐,将来稍予间隙,恐仍狡焉思逞。”(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24卷,第26页。)论者据此认为,李鸿章台事之后实际上已经把日本作为中国的战略假想敌。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如前所述,李鸿章这时虽然“联日”思想开始动摇,但他并没有过高估计日本的实力。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教案中英法俄等西方列强在他心中造成的阴影,仍然远远超过日本的威胁。《北京专条》签订后5天,总理衙门奏请“切筹海防”,在沿江沿海各省督抚将军中间发动了一次海防建设的大讨论。不少大吏直接针对防范日本发表见解。而李鸿章在洋洋9000言的复奏中,针对的却是列强“各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24卷,第11页。)并无把日本当作主要目标、“战略假想敌”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由李鸿章幕僚而升任福建巡抚的王凯泰在复奏中却主张联日。在他看来,日本自从向西方开放,受列强盘剥,有败亡之象,“日本若亡,固不足惜,而西人以日本为外府,蓄谋已久,……一旦兼并,逼近肘腋,其患更何可胜言。臣拟遣使兼及日本,以使臣驻扎彼国,诚信相孚,既联络之,又讽谕之,俾早知感悟,勉力图存,则犹为东洋屏蔽也。”(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99卷,第51-52页。)王凯泰在处理台湾事件中与李鸿章书信不断,他的这种观点,当与李鸿章一致。李鸿章这时的指导思想,仍是数年以前的“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我为仇”,尽可能地化解与日本的矛盾,不使日本成为西方列强的“外府”。“海防议”发动不久,在家养病的大学士文祥上奏,提出:“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请饬李鸿章、沈葆桢等赶紧购买铁甲舰、水炮台及应用军械,“不得以倭兵已回,稍涉松劲”(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98卷,第40-41页。)。词气间对李鸿章等不甚满意。由于文祥奏折的促动,李鸿章才附合舆论,有前述防范日本的表示。在同一奏折中,他反驳文祥“难保不再生枝?”的话说:“倭使大久保已抵琅玠,业经约期撤兵,自不致再有变局。”表达了对大久保利通的信任。对“长远大患”的应对之策,他提出,除筹办铁甲船等项外,当务之急是向日本派出公使,以对日本进行“联日络牵制”(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24卷,第26-27页。)。把李鸿章此奏与王凯泰复奏的意见相比较,不难窥见李鸿章此时的真实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