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岳论丛》 王如绘 参加讨论

日本吞并琉球,选择了沙皇俄国图占伊犁,在中国北部边疆重兵压境的时机。面对俄日交乘,李鸿章不敢对日本灭琉一事采取强硬态度。恰值美国前总统格兰忒(Grant,U.S.)于1879年5月经中国赴日本游历,李鸿章请其调停中日琉球争端。格兰忒的斡旋并未奏效,仅仅导致1880年日本派宍户矶来华谈判。日本的打算是,以琉球南部的两个荒岛定为中国管辖作为交换条件,修改1871年签订的《中日通商章程》,取消其中关于禁止“内地通商”的规定,给予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即所谓“分岛改约”。谈判期间,俄国派一支由两艘铁甲舰、13艘快船组成的舰队开赴远东,在长崎购买了价值50万元的日本煤。总理衙门恐日俄要结,采纳一部分人“联日拒俄”的主张,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与日本草拟了《球案条约》。
    李鸿章于中日谈判之初,为“不于俄人外再树一敌”(注:《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11卷,第29页。),也曾主张分岛以存琉球宗祀,来年再议改约。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在中俄、中日关系中,中俄关系的处理更加重要。中俄关系紧张,日本便必然“伺隙而动”,乘机要挟,“日人之诡谲,断不肯助我拒俄。”(注:薛福成:《庸庵文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页。)因而主张赋予与俄国议约的大臣曾纪泽以便宜行事之权,早结俄案。后来,李鸿章得到确切的消息,中俄关系有缓和的希望,“俄人实为自固门户起见,尚未蓄意起衅”(注:薛福成:《庸庵文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于是对日本的态度转趋强硬。他在11月11日给清廷的奏折中力辟“联日拒俄”之说,认为:“俄事之能了与否,实关全局。俄事了则日本与各国皆戢其戎心,俄事未了则日本与各国将萌其诡计。与其多让与倭而倭不能助我以拒俄,则我既失之于倭,而又将失之于俄,何如稍让于俄而我得借俄以慑倭。”(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39卷,第4页。)主张暂缓批准《球案条约》,“意在俟俄约定后,决计翻改前说”(注:薛福成:《庸庵文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页。)。1881年2月中俄就伊犁问题签订《改订条约》后,李鸿章立即致信总署,要总署“力持定见”,不要害怕日本的“虚疑恫喝。”(注:《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第11卷,第45页。)由于清政府拒绝批准《球案条约》,琉球问题被长期搁置起来,实际是不了了之。
    自球案发生后,李鸿章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危害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于是才真正开始为防范日本进行军事准备。1879年7月,他致信驻英公使李凤苞,令其在英国购买铁甲舰,明确要求其购买“于中国海口相宜,能制日本之船”(注:《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8卷,第31页。)。此后,他不仅一再向朋僚谈及购买铁甲舰以防日本的问题,还于1880年7月间的奏折中向清廷申述:“近来日本有铁甲三艘,遽敢藐视中土,至有台湾之役,琉流之废,……今欲整备海防,力图自强,非有铁甲数只,认真练习,不足以控制重洋,建威销萌,断无惜费中止之理。”(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37卷,第32页。)在另一次上奏中,他说得更加明白:“日本国小民贫,虚憍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39卷,第33页。)由于有了明确的防范目标,中国的海防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另外,李鸿章自球案开始,意识到日本下一个侵略目标必将是朝鲜,于是开始筹议朝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日本对朝鲜的侵占与渗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李鸿章早在60年代就对日本抱有好感,萌生了“联日”的思想。调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后,极力主张与日本建交,以为如此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勾结,防止日本侵略中国,并组织东方联合战线。日军侵台事件发生后,李鸿章“联日”思想一度动摇,但仍主张对日本采取绥靖方针。日本逼迫朝鲜开国,并未引起李鸿章的足够警惕,此后他甚至受日本愚弄,主张“联日防俄”。直到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才幡然醒悟,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才积极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