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尧、舜、禹禅让的历史真相(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王树民 参加讨论

在战国时,更有以禅让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者,见于记载有两次。马陵之战,魏为齐国所败,魏惠王为挽回失去的威信,对其相惠施说:“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惠施辞,王又固请曰:“寡人莫有之国于此者也,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愿先生以此听寡人也。”惠施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王固万乘之主也,以国与人犹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之心愈甚也。”(注:《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篇》。)魏国君臣,一得让国之名,一得辞国之名,二人作了一场不费本钱的政治交易。后来燕国的王哙和其相子之,也演了一场政治游戏,结果竟成了悲剧。子之怀有野心,盛言尧禅位之仁德,王哙真的传位给子之了,王哙的太子一派不服,引起了燕国大乱,齐乘机来侵,燕国几乎灭亡,由于燕国人民极力反抗,并有列国干涉,齐兵才被迫撤回。到后世,从王莽到赵匡胤,权臣武将要夺天子位者,多是采取了禅让的形式。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后,得意忘形的说了一句实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注:《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禅让一事变成这样,其本义殆已无法寻究了。
    在先秦诸子的说法中,荀子的说法较为复杂,他在《正论》篇中说:“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而在《成相》篇中说:“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尧不德,舜不辞,妻以二女任以事,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二说似相矛盾。原来荀子所反对的是“世俗之为说者”,即战国时流行的假尧舜禅让之名以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者,并非否定古代原有的史实,且言“尧不德,舜不辞”,以示其为行之自然者。孟子在回答其弟子万章提问时,曾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提出了“天与之,人与之”的说法。这样强调“天”的作用,隐有其一定的政治目的。他曾明确的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注:《孟子·公孙丑下》。)他很希望梁惠王、齐宣王之流能够作尧,由他来作舜。梁惠王已经和惠施表演了一次,他似乎幻想可以再来一次,结果落空了。荀子正是针对了这些脱离实际的说法加以驳斥的。
    到近现代,各种学术空前发展,如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各有自成系统的理论,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禅让问题者,多为套用这些理论加以说明。虽不再有战国时人的政治目的,因各种学术之异,更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甚至有怀疑是否果有其人与其事的意见。殆如治丝而愈棼,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杨希枚先生在二十年前写了一篇《再论尧舜禅让传说》(注:杨希枚:《再论尧舜禅让传说》,《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将战国诸子和近现代人的说法都罗列出来,其中近现代人的说法,计达十余种,除国人外,还有日本和法国学者提出的看法,今摘录其要点于下:
    (甲)持怀疑态度者。康有为以为:“禅让传说是战国儒家者流为了托古改制而伪造的。”(注:康有为:《孔子改制考》。)顾颉刚以为是“出于主张尚贤说的墨家之手”(注: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册,下编。)。日人白鸟库吉认为“尧、舜、禹均系神话人物”。高桑驹吉则认为“所谓禅让者乃是一种理想的事情”。苏雪林著《天问正简》,以为“中国古史上是否有尧、舜二人,事不可考”,她认为禅让传说“该和当时(战国中期)域外传入的(西亚或印度)文化大有关系”。
    (乙)解史派者。郭沫若在所著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以人类学家摩尔根(L·H·Morgan)之《古代社会》为基础,谓当时为亚血族群婚的母系氏族社会,“尧、舜、禹的传说都是二头政长”。翦伯赞在《中国史论集》中所说者,基本上同于郭氏,而不取亚血族群婚的母系氏族社会之说,直称之为“母系氏族”。缪凤林在《中国通史要略》中说:“唐、虞间虽号禅让,而其关键,与禹之传子,同在得失诸侯也。”此不过推衍了古人说的,“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未有新义。徐炳昶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他说:“某族有特殊的酋长,讼狱讴歌可以暂时归到他那里,他就可以为一定时的宗主(原注:尊称之为帝)。……身没以后,他的宗主权也随着消失,更若千年而有他氏族的他帝出。”这也是一种主观的推测。黎东方著《先秦史》,根据人类学的理论,改编了五帝传说,以为五帝是担任大同盟的盟长,“尧禅位给舜,就是把中原大同盟的盟长地位让给他。”姜蕴刚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说“尧、舜禅让,为争豪之方式”,言争豪则非“举贤”之意了。法国葛兰奈氏(Marcel granet )著《中国文明》一书,对于禅让传说提出了变相二头酋长制的解释。
    杨先生归结各家之说,加一总评:“近代学者对于禅让传说的解释均失其实,尤其是治学方法有欠正确。或失之于疏忽,未能详考史料,而以偏概全;或失之于套用其他学科理论,任意比附,而致主观的臆测多于本位史料的证明。”因此,他最后说:“中国古代史,尤其社会组织史的研究,亟待发展,尤其在研究方法上似有改弦易张的必要。”这个原则是对的,但如何“改弦易张”,未见提出具体意见。文中一再强调要重视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在研究有史时代的史事或考古学上的问题,这都是起码的要求。在只有传说的时代,别无其他资料可用,而杨先生对于传说提出这样的意见:“传说,纵然原是史实,或确含有若干史实成分,或竟纯属子虚乌有之说,但由于缺乏传说时代的直接或间接的其他史料可资参证,则其可信性或非可信性乃均属相对的,便无由论其是非了。”具体到禅让说本题,杨先生以为:“既是源远流长的古老传说,纵非全系史实,也至少该有若干史实背景。”虽侧重实有其事,而说法比较含糊,未能作出明确的结论。对于传说不能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坐待“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来参证,对于传说时代的历史将永远无从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甚至已有的近于情实之说也不见接受。如所列举的近代各家之说,徐氏之说原为分析了各项传说之后作出的推论,故能略得实情,而杨先生谓其“只是一种主观的推测”;缪氏谓“得失诸侯”为一重要条件,也是合乎实情的,杨先生则称其“未有新义”,都是明显的视而不见、失之交臂之例。
    对于古代的传说,我们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传说所保存的史实,因出现的时代不同而有或多或少之异。远古之事,最容易流传下来的是一些名号,至于各名号之间的关系及事迹,后起的传说便随时代不同而增减不定了。如商的祖先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注:《诗经·商颂·玄鸟》。)。周的祖先稷,“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注:《诗经·大雅·生民》。)。在较早的传说中,他们各有自己的来历,虽都具有神话的性质,但表明商、周氏族都自以为是天神之后,有殊于一般氏族。后来商、周二族都融入华夏集体之中,于是后起的传说谓,商契和周稷之母简狄与姜嫄同为帝喾之妃,这样二人就成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了。又如《五帝德》和《帝系姓》是战国时人编写的,当时“定于一”的思想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于是将古帝王都说成为黄帝的子孙,以成一系统。这个系统显然不合于古代的实际情况,在一般人不求甚解的情况下,倒广泛地传布开了。对于这样的传说,全盘接受明显是错误的,一概否定也是不可取的,要实事求是,作认真细致的分析,周密的考订,不存在主观成见,消除其所受的时代影响,便不难得到符合古代实际的资料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