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怎样评价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与琦善?(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艺理论与批评》 萧致治/许增纮 参加讨论

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并实力推行禁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鸦片应不应禁?应否采取严厉措施,迫使外国烟贩缴出鸦片?是否是因林则徐禁烟才引起鸦片战争?
    关于林则徐禁烟引起战争问题,国外有此说法,国内也有人这样说。当定海失守后,“已有蜚语上闻,言上年广东缴烟,先许价买,而后负约,以致激变者”。(注:《魏源集》上册第176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琦善到广东后也上奏说:“前督臣林则徐示令缴烟时,节次谕文批内,均有奏请赏犒,奏请奖励等字样,而其所赏何物,许值若干,均未指出。夷人惟利是图,其时颇存奢望。迨后每烟一箱,仅给茶叶五斤,……该夷所得,不及百分之一,而又欲勒具以后再贩鸦片,船货入官,人即正法之甘结,迄未遵依,此衅之所由起也。”(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第613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道光帝听了这类不实之词,竟误以为只要将林则徐等惩办,即可平息衅端。这说明琦善对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毫不了解,没有“知彼”的功夫。道光同样受到影响。
    关于禁烟引起战争的说法是倒果为因的诡辩。因为中国之所以禁烟,是由于英美等国鸦片贩子贩卖鸦片。没有鸦片贩子的贩卖鸦片,中国哪来禁烟!故此责任全在英美方面。当然,中国禁烟,使他们的血腥利益受到损害,于是,他们为了可耻的私利,悍然发动了“旨在维护鸦片贸易”的鸦片战争。那么,中国是否可以不禁鸦片呢?由于鸦片走私输入有增无已,给清政府、给中国社会和广大人民都带来了无法容忍的祸害。无论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还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着想,鸦片都是非禁不可的严重问题。所以,林则徐认真执行严禁政策,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应予充分肯定。
    至于林用派兵围住商馆、撤退买办等手段迫使鸦片贩子缴出鸦片,也是无可非议的。当时不用这种严厉手段,就休想从鸦片贩子手里收缴到一两鸦片。必须指出的是,林则徐是在外国鸦片贩子集体对抗,拒不缴烟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才采取这种手段的;而且,他们一旦交出鸦片,就次第恢复供应,解除包围,准许正常贸易。所以,战争之起,根子和责任全在英国。正是外国鸦片贩子大肆贩卖鸦片,才迫使中国实行严厉禁烟。黑白不容颠倒,是非岂容混淆。中国禁烟是正义的。中国反抗英国武装侵华更是维护中国主权领土的正义斗争。
    第二,关于军事防卫。
    面对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为了维护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自应上下一心,军民同心,共同反抗侵略。为了保证反抗侵略的胜利,采取各种防卫措施,积极作好应战准备,也是完全应该的。在这方面,林则徐既具有坚韧不拔、抵抗英国侵略的决心,而又脚踏实地,加强防卫,迎头痛击侵略者,是值得称颂的。琦善则在直隶总督任上,根本不把加强防务放在身上,以致英军一到白河海口,即仓皇失措,一意妥协,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蒋廷黻认为,琦善在军事上“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无可称赞是实在的,无可责备则说得不对。因为琦善在军事防卫上,是存在许多问题的,理应受到应有的谴责。
    首先,直隶沿海防务废弛,琦善首应负责。根据琦善本人的奏报,1840年8月,英军出现在天津以外的海口时,直隶的防务是个什么状况呢?“天津存兵共止八百余名,除看守仓库监狱城池暨各项差使外,约止六百余名。其余沿海之葛沽、大沽海口等三营,葛沽止额设兵一百余名,余二营均止数十名不等”。(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58页。)天津是北京的门户,直接关系京城安危。兵力如此单薄,怎能御敌。另外,防卫工事也早废弛,所存大炮都是锈坏不堪用的旧炮。“山海关一带本无存炮,现饬委员等,在于报部废弃炮位内,检得数尊,尚系前明之物,业已蒸洗备用。”(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460页。)防务废弛到这个地步,身为直隶总督已经10年的琦善,能辞其责吗?
    其次,夸大乱人船炮,为妥协提供依据。当时,英国船坚炮利是事实。在武器装备方面,无疑英方占据优势。面对这种形势,正确的态度,应该像林则徐那样,尽量设法从他国购买船炮和加紧仿制大炮,装备自己军队,增强防卫力量;并讲求战争策略,积极谋求对策。然而琦善计不出此,自从英军1840年8月北抵天津海口,至1841年2月被革职拿问,闭口不谈怎样设法购备西洋船炮或自行仿制,以及研究对策,却无端夸大敌情,为妥协制造借口。1840年8月,北上天津的7艘英国舰船中,最大的旗舰威里士厘号不过装炮74门。可是琦善在向道光帝的奏报中却说:“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处亦计二丈有余。舱中分设三层,逐层有炮百余位。……其每层前后,又各设有大炮,约重七八千斤”。(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461页。)这样大肆夸大,从战略眼光来看,显然是别具用心的。当时有位朝臣唐鉴就指出,琦善的言行是在“长叛国之骄志,生汉奸之逆谋。”(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第661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足见其恶劣影响是很严重的。
    再次,不依靠民众抗英,反而敌视民众。战争的胜负,人心的向背是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依靠群众,发挥他们多方面的积极性,就可以弱制强。在这个问题上,林则徐是做得很不错的。他谕令各地团练御侮,自卫保家,如遇敌人来犯,号召“人人持刀痛杀”。(注:林则徐:《英夷鸱张安民告示》,转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6期增刊,第50页。)他对群众中蕴藏的抗英积极性和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察看内地民情,皆动公愤,倘该夷不知改悔,唯利是图,非但水陆官兵,军威盛壮,即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注:《林则徐集·公牍》第59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由于林则徐重视群众抗英积极性,在他领导抗英期间,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有的主动打击敌人,有的提供敌人情报,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抗英力量。琦善则和林则徐相反。他仇视人民,对人民抗英的积极性大泼冷水,把人民群众看成一支敌对的力量,“凡有报缉汉奸者,则诃曰:‘汝即汉奸’,有探报洋情者,则拒曰:‘我不似林总督,以天朝大吏,终日刺探外洋情事’一切力反前任所为,谓可得外洋欢心。”(注:《魏源集》上册第178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蒋廷黻和琦善一个腔调,对民众同样持敌视、蔑视态度。他认为林则徐说“民心可用”,是“高调和空谈。仅以民心对外国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30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从这里不难看出,他们蔑视人民群众的心里达到了何种地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