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怎样评价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与琦善?(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艺理论与批评》 萧致治/许增纮 参加讨论

有些人根据敌强我弱,提出:打也是输;不打,输了还可少一点牺牲。从而怀疑反侵略是否必要;甚至有人说,鸦片战争时三元里抗英是干了蠢事。这是完全错误的。可以这样断言:如果没有百多年来的反侵略斗争,中国早已亡国,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独立和富强。当侵略强盗打进门来的时候,奋起抵抗是完全正当的,也是每个中国人为保卫社稷家园应尽的义务。林则徐坚持反抗侵略,鼓励和支持人民反侵略,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要求,从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受到当时和后人的崇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一种精神,一种在强敌面前无所畏惧、敢于抗争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再加上科学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就可能逐渐由弱变强,由落后变先进。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有了希望。因此,有无这种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关系至为重要。林则徐自始至终坚决反抗英国侵略,正体现了中华民族这种可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仅此已可证明,林则徐的抵抗侵略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反侵略即使一时遭到失败,甚至多次遭到失败,但失败中已孕育了胜利的因素,积累了由败转胜的经验,只要坚持反抗,最终胜利总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第三,关于对外交涉。
    蒋廷黻等人把琦善吹捧为外交能手、“先知先觉”,而对于林则徐则认为于中外形势不及琦善那样明白。这种说法同样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首先,对于形势认识,他们最欣赏的,是琦善在大沽交涉的同时,还调查了敌人的军备,认为英人船坚炮利,敌强我弱。既然打不过人家,所谓“羁縻”(妥协)就是最佳的选择。而琦善坚持妥协方针,正是“他的超人之处”。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看形势,一要看世界形势,而琦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团漆黑,茫无所知。他和道光帝一样,连英国坐落何方也弄不清楚。林则徐则相反,他在主持禁烟抗英时,即组织人力,编译了一部《四洲志》。这是中国人第一部自己编译的、介绍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各国地理、政治、历史、军备、贸易等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使国人大开了眼界。与此同时,他还组织人翻译了外人论中国一般情况、茶叶、禁烟等的资料,定名为《澳门月报》,以及《华事夷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了了解国外情况,竟然还向外人学起英语来。现存的林则徐的札记《洋事杂录》,就是林则徐了解世情和学习英语的最好见证。里面记有12个月、一个星期名称、各种外币,以及1、2、3等数字的英语读音等。凡此等等,证明林则徐在了解世情和世界形势上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相比之下,琦善除通过白含章到英国船上,了解了英国船式和大炮等之外,更没有作过任何调查,对世界形势可说是一无所知。蒋廷黻等硬说,“林于中外形势实不及琦善那样的明白”,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是看形势,应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面地看,而不能光看军事方面,更不能只看到英人的船大炮大,就吓破了胆,认为中国军力远不及敌人,于是下定决心,一意投降。而琦善犯的正是这种有严重片面性的毛病。他除了看到英人船坚炮利,以及他管辖的直隶省军备废弛到惊人的地步之外,其他几乎什么也没有看到。因此,不能认为他对形势的认识有“超人”之处。
    其次,关于知己知彼的问题。林则徐和琦善都注意知己知彼,只是在目的上各不相同。林则徐重视调查研究,注意了世界情况特别是英国情况,目的是寻求“制夷之策”,是为了对付侵略者;琦善了解英人情况,则是为讨侵略者欢心,是为了妥协投降。
    由于清政府推行封闭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对世界当时情势了解甚少。林则徐也是一样。他开初到广东,曾误以为外国人离开了茶叶、大黄,即无以为生。但到广州后,由于注意了解外情,很快就改变了看法。开初,他也相信英人腰直腿硬,上岸即无能为;后来,他从实践中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林则徐了解外情的方法,除了前面讲到的组织人力翻译西洋书报外,还曾亲自接见遭风船破遇救的英国人,不但向他们询问英军、英舰情况,还把致英王书的英译稿请他们校勘。他又亲临澳门,实地调查外人情况。从而认识到澳门华夷杂居,各国夷人多有,见闻最多,必须“派精干稳实之人,暗中坐探,则夷情虚实,自可先得。”(注:梁廷枬:《夷氛闻记》第68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通过各种途径,他在短时期内即了解了许多情况,并运用国际法,与拒不交出杀人凶手的义律进行了说理斗争。当他估计到英人会因严厉禁烟进行武装挑衅之后,就积极加强海防,在广东沿海各个扼要之处添设炮台,加强防卫。他奉道光之命断绝中英贸易之后,预计到义律会寻仇报复,就在广东沿海加强战备,“扼其要害,务使可守可攻。”(注:《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704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他知道敌人的长处在船坚炮利,就注意收集造炮技术与造船资料,着手仿制。他知道清军腐败,缺乏战斗力,就切实进行整顿,并招募乡勇水勇作为补充。因此,他的知己知彼,目的全在于“制夷”,即战胜英国侵略者。
    琦善也做了一些知己知彼工作,但渠道很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贯彻妥协投降路线寻找借口。前面谈到,他夸大英军船上有炮300多位,意图就在让道光帝认为英人强大,难于取胜,只宜与其和平谈判,仗万万打不得。他了解英人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白含章、鲍鹏直接向英方打听。除了前面讲到的半真半假的船炮外,也打听了一些英国其他情况,但都在企图表明:英舰牢不可破,中国以往的破敌之法皆不起作用,而且英国还有很多兵舰,随时可以调来。如此,中国是万万不能对他开仗的。
    再次,英军返棹南下,究竟是琦善怎样一个“了不起的成功”?也值得作番考察。英军于1840年6月陆续到达中国海域以后,按照预定计划封锁了珠江,攻占了定海,然后北上直隶湾,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清政府屈服。对于英军的行动,清朝当局毫无思想准备。道光帝得知定海失陷,已有几分紧张,而今得知英军一下子到了自己的鼻孔底下,更加慌了手脚,害怕引发衅端。因此立即指示直隶总督琦善,“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倘有投递禀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80页。)和去年那种强硬态度相比,态度显然发生了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