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怎样评价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与琦善?(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艺理论与批评》 萧致治/许增纮 参加讨论

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由于天津一带海防极端空虚,更怕战事一旦发生,弄得一触即溃,失败将使自己身败名裂,开始就寄望于和平解决。他接到道光谕旨,立即执行。不但按照道光指示,派白含章去英舰接受了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大臣函,而且送去了大量的鸡、鸭、羊、阉牛和鸡蛋等英军极端缺乏的新鲜食物,向侵略者献媚讨好,借以换取英军停止进攻,以便保住大清的天下、琦善本人的面子和地位。当白含章从英舰上回来,告诉他英国的军舰如何高大,大炮何其之多以后,他更加被吓倒了,从此一意推行妥协方针,并千方百计去影响道光帝支持他的这一方针。如琦善在8月13日关于英人的第一次奏报中就说:“该夷尚无桀骜情形。据称伊系该国守备马他仑,经其长官派伊前来投文。其词祗谓叠遭广东攻击,负屈之由,无从上达天听,恳求转奏。”(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59页。)并请派遣官员前往船上接受正式公文。道光帝收到此奏,得悉没有桀骜情形,只“声称诉屈”,认为“办理甚为妥协”,(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68页。)即令琦善派员前往船上接受文书。
    8月17日,琦善派白含章去英船把文书接收之后,又上了第二次奏折,而且别有用心地附了一份《查看现到英船式样片》。正是在这一附片中,极力夸大英军如何强大。道光详细阅览了英国文书,见开头即是“求讨皇帝昭雪伸冤”,即于8月20日谕告琦善:“文内所求昭雪冤抑一节,自应逐加访察,处处得实,方足以折服其心”。(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69页。)并表示:“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至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该统帅懿律等,着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可也。”(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91、392页。)琦善于是根据道光帝旨意,一方面通过照会,将道光的态度告诉懿律,并声称:“惟其事全在广东,此间无凭办理,贵统帅等应即返棹南还,听候钦差大臣驰往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伸冤抑”;(注: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第13页。)一面又约请懿律到白河岸口会谈,竭力促请懿律率军舰返棹南还。懿律和义律详细阅读了琦善的复照,看到只表示重惩林则徐,代为伸冤,而对英国致中国钦命大臣书中所提各项要求一概拒绝,感到“伤心极矣”,于是在复照中重申:惩办林则徐,“在大英朝廷,事果不堪一念,……事实两国所干,责已不在一人。”“倘已蒙奉大皇帝恩旨,允准秉公偿还鸦片之价,并所有大英另行讨求条款,亦准持平斟酌议拟,则所请回粤,原亦无所难行”。(注: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第15-17页。)并要求在6日内明确答复,才可决定南行。9月13日,琦善经过奏报道光帝之后,再次照会懿律,表示:“烟价所值无多,要必能使贵统帅有以安如。初则贵统帅回国时,自必颜面增光,可称为贵国王能事之臣矣。”(注: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第21-23页。)懿律和义律收到照会后,知道烟价赔偿上已有所松动,而且确知将来派去广东的钦差大臣,就是这位一意求和、容易屈从的琦善,于是在9月15日复照琦善,同意返棹南还。但重申烟价“必行偿还”。(注: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第24页。)懿律等人对此大概还有点不放心,9月20日,当南行到了山东时,又补发了一封咨会给山东巡抚托浑布,再次声明:“务求即?朝廷商量英国讨求之各款,如何议拟情节,备文早日通知”。(注: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の研究》(资料篇)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64年,第25页。)
    英军就这样返棹南还了。考其实际,在英国方面,自有自己打算;在清政府方面,则最害怕英军赖在白河口不走,更害怕英军在这里发动武力进攻,威胁它的统治,所以千方百计劝诱英军“返棹南还”。现在英军居然同意,心头的千钧重担放下了。从而也就对琦善大加赞赏。道光得知英军确已南下,“嘉悦之至”。认为“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难怪有人要赞扬琦善的作为“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然而,事实真相又如何呢?英军南下,是否真是由于琦善的外交手段高明呢?原来,事情真相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清朝政府把英军南下看成是一个大胜利,实际是一个大误会。
    首先,清朝当局对英国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真实意图一直没有弄清。在《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大臣函》中,虽然一开头就提出要求昭雪伸冤,对广东地方当局大肆攻击,而实质内容是后面所提的4条要求,即:(1)赔偿鸦片烟价;(2)平等交往;(3)“将中国沿海一处或数处面积够大、位置适宜的岛屿,永久割让给英国政府”;(4)偿还商欠和军费。最后并以武力相威胁,声言这些要求未得到满足之前,“那些敌对行动将不会停止”。(注: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择》下册第545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英国公文中如此,懿律在照会中也一再重申,必须使这些要求得到真正解决。可是清政府当局却以为只要惩办了林则徐,恢复贸易就万事大吉了。沿海的防兵都可以撤去了。这岂不是个大误会吗?
    其次,对英军南下的真正原因也盲目无知,所以才把英军南下看成是自己的“大胜利”。英军之所以同意南下,固然是清政府答应了赔偿烟价,并到广东继续谈判;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英军兵力不足,无力在北方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南下之前,英国留在北方的只有军舰5艘,共载炮180门,另有轮船1艘。其余的军舰,1艘在定海搁浅后拖去修理,2艘封锁长江口航道,2艘封锁宁波,1艘封锁厦门,4艘军舰和1艘轮船封锁广州江面。陆军4000人则集中于定海,而且疫病流行,相继死亡400多人,还有1000多人住在医院里。(注: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300页。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有此情况下,它如对京津重地发动进攻,要想取得胜利是难之又难的。因为天津白河口横江沙以内水很浅,陆军又远在浙江定海生病,万一发动进攻被清军打败,更加无法收场。诚如彼得·华特·费伊在《鸦片战争》(1840-1842)一书中说的,英军启碇南下,是因为“没有攻击的能力。……没有吃水浅的汽船,是不能有效地封锁白河口的。”(注:Peter Ward Fay:The Op-ium War 1840-1842,The Univ.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6.P234-235.)加上北方寒冷,冬天即将到来,北风劲吹,援军和运输军饷船都无法北上,所以他们就将计就计,同意南下谈判了。这哪里是由于琦善外交手段高明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功”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