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海溢”灾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王子今 参加讨论

《续汉书·五行志三》“水变色”条下记载此事,写道:“勃海海溢,没杀人。”《续汉书·五行志六》“日蚀”条下也记载:永康元年“其八月,勃海海溢”。
    汉灵帝时代又曾经发生两次与地震相联系的“海水溢”灾难。时间在建宁四年(171)和熹平二年(173),仅仅相隔两年。《后汉书·灵帝纪》记载:
    (建宁四年)二月癸卯,地震,海水溢,河水清。
    (熹平二年)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
    建宁四年事,“地震,海水溢”,没有说明地点。《后汉纪》卷二三《孝灵皇帝纪上》:“二月癸卯,地震,河水清。”不言“海水溢”。(注:《文献通考》卷二九六《物异考·水灾》:“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清。”甚至略去“地震”事。)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二○《海溢》说:“‘海溢’一曰‘海啸’。”举列历代“海溢”事件11例,包括汉代3例,即:“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夏四月,海水溢;桓帝永康元年八月,海溢;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海溢。”则对建宁四年“海溢”予以重视。
    对于熹平二年事,李贤注引《续汉志》曰:
    时出大鱼二枚,各长八九丈,高二丈余。
    这种“各长八九丈,高二丈余”的“大鱼”,很可能是在“地震”和“海水溢”发生的时候遇难的鲸鱼。(注:清人姚之骃撰《后汉书补逸》卷二一“大鱼”条:“东莱、北海海水溢,时出大鱼二枚,长八九丈,高二丈余。案:今海滨居民有以鱼骨架屋者,又以骨节作臼舂米,不足异也。”)《后汉书·灵帝纪》没有说到这次“海溢”对民众的伤害,《续汉书·五行志三》则写道:
    熹平二年六月,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
    看来这次“海溢”是造成了民众伤亡的。
    就现有资料看,汉代“海溢”现象,史籍记载计有:
    (1)元帝初元元年(前48)五月,勃海水大溢。(《汉书·天文志》)
    (2)元帝初元二年(前47)七月诏: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汉书·元帝纪》)
    (3)西汉末年,海水溢,西南出,寖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汉书·沟洫志》)
    (4)质帝本初元年(146)五月,海水溢乐安、北海,溺杀人物。(《后汉书·质帝纪》,《续汉书·五行志三》)
    (5)桓帝永康元年(167)秋八月,勃海海溢,没杀人。(《后汉书·桓帝纪》,《续汉书·五行志三》、《五行志六》)
    (6)灵帝建宁四年(171)二月癸卯,地震,海水溢。(《后汉书·灵帝纪》)
    (7)灵帝熹平二年(173)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后汉书·灵帝纪》,《续汉书·五行志三》)
    二“海啸”和“风暴潮”
    如《山堂肆考》卷二○《海溢》所谓“‘海溢’一曰‘海啸’”,以上列举的这些“海溢”、“海水溢”、“海水大溢”现象,按照传统理解,也被看作“海啸”。清人张伯行《居济一得》卷七写道:“潘印川先生曰:‘海啸’之说,未之前闻。愚按:‘海啸’之说,自古有之。或潘先生偶未之见耳。”张伯行的说法看来是正确的。“海啸”之称虽然出现较晚,然而此前对于“海啸”现象的记录,可以说确实“自古有之”。古代史籍记载的“海溢”、“海水溢”、“海潮溢”、“海水大溢”、“潮水大溢”、“海潮涌溢”、“海水翻上”、“海涛奔上”、“海水翻潮”、“海水泛滥”、“大风架海潮”、“海水日三潮”等现象,其实就往往反映了“海啸”灾害。大约在元代,已经可以看到明确以“海啸”作为这种灾害定名的实证。(注:例如元人刘埙《隐居通议》卷二九《地理》有“恶溪沸海”条,其中写道:“郭学录又言:尝见海啸,其海水拔起如山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