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溢”灾情的历史分析 汉代“海溢”灾害见于史籍者,都在“勃海”、“北海”,只有(1)“(初元元年)五月,勃海水大溢”又涉及“六月,关东大饥,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而这段文字前面说到“占曰:‘为水饥。’”“水”与“饥”连说,不知琅邪郡饥馑是否也与海事有关。即使当时也称“东海”的黄海确实曾经发生“海溢”,也在北部中国沿海,和后世“海溢”记录以东海、南海更为密集的情形显然不同。[26]分析其原因,首先应当注意到当时中国北方是经济文化的重心地区。事实上,“海溢”历史记录区域密度的变化,正和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的历史趋势一致。 对于汉代东海和南海地区相关资料的缺乏,不应理解为这些地区当时没有发生过这种灾害。很可能由于人口密度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使得这些地区发生同样的灾害,造成的损失会比燕齐地方要小。这样的事实,除了可以反映楚地、吴地和越地沿海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较燕地和齐地沿海地方落后以外,或许也可以说明楚地、吴地和越地的区域发展重心,似乎不在沿海地方。 汉代“海溢”是被作为严重灾害记录在史册的。除前引(1)初元元年“五月,勃海水大溢”与“六月,关东大饥,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事的逻辑关系尚嫌模糊外,直接的灾情,可见(2)初元二年“流杀人民”,(3)“海水溢,西南出,寖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4)本初元年“海水溢”,“乐安、北海人”有“为水所漂没死者”,又多有“贫羸”待救助,或说“海水溢乐安、北海,溺杀人物”,(5)元康元年“勃海海溢,没杀人”,(7)熹平二年“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等,都造成了民众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在有关汉代灾害的学术研究成果中,除了少数论著涉及“海溢”(注:如陈业新的论文《地震与汉代荒政》说到因地震引起的“海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3期。他的学术专著《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所附《两汉灾害年表》中,记录了本文讨论的“海溢”史例(1)(4)(5)(6)(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383页,第417页,第421页至第422页。)而外,似乎往往忽略了这种自然灾变的危害。就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可以补足这种缺憾,也有益于更全面地理解两汉时期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原文参考文献: [1]宋正海。中国古代海洋学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2]克雷陀普。华北平原的形成[J].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7卷,1947. [3]王颖。渤海湾西部贝壳堤与古海岸线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第8卷第3期。 [4]李世瑜。古代渤海湾西部海岸遗迹及地下文物的初步调查研究[J].考古,1962,(12)。 [5]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渤海湾西岸古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65,(2)。 [6]谭其骧。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J].人民日报,1965-10-8.长水集[M].人民出版社,1987. [7]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渤海湾西岸考古调查和海岸线变迁研究[J].历史研究,1966,(1)。 [8]韩嘉谷。西汉后期渤海湾西岸的海侵[J].考古,1982,(3)。 [9]陈雍。渤海湾西岸东汉遗存的再认识[J].北方文物,1994,(1)。 [10]韩嘉谷。再谈渤海湾西岸的汉代海侵[J].考古,1997,(2)。 [11]陈雍。渤海湾西岸汉代遗存年代甄别--兼论渤海湾西岸西汉末年海侵[J].考古,2001,(11)。 [12]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13]宋正海。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4]陆人骥。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