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旅顺的黄金山顶,可将这个曾经的“远东第一要塞”尽收眼底。山脚下不远处就是大连辽南船厂,厂内124年前修的旅顺船坞至今仍在使用。 走进船厂,可看到整个船坞呈船形,是用半米长的条石一块一块砌成的,几十名工人正在约12米深的坞内修理大型船只。这些条石是一百多年前从山东石岛运来的,打下了岁月的烙印,但依旧坚固结实。 厂史专家姜广祥说:“当年主持修建旅顺船坞的官员叫袁保龄。德国专家善威主张用砖砌坞,但袁保龄认为‘砖坚必不如石’,这场激烈的‘砖石之争’持续了4个月,善威最终屈服。”124年过去,船坞风采依旧,时间证明袁保龄是对的。 遥想当年,北洋舰队的25艘大大小小的舰船都曾在此保养修理,船坞旁现存的拴船铁桩、老厂房见证过这一切。这支龙旗飘扬的舰队,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用15年时间、花了上千万两白银打造出来的,主力战舰全部购自英、德两国。这支买来的海军,能否决定大清王朝的命运? 第一单 11条蚊子船 “看,这36米长的炮船就是蚊子船,是清朝买回来的第一批军舰。”山东威海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馆员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说。一旁的游客点着头,思绪跟着回到了140年前。 1871年,琉球的商船遭遇风暴漂至台湾,因言语不通,54名船员被当地土著杀害。1874年,与此毫无瓜葛的日本竟借口为琉球船民报仇,派出三艘军舰,大举入侵台湾。这一役给清廷的震动极大,“天朝上国”被西洋人欺负过,但绝没想到蕞尔岛国日本都敢肆无忌惮地挑起事端。 清朝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海防筹议,全国沿海的督抚、将军大讨论后决定加强海防。英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立刻瞅准机会,向总理衙门大臣奕、直隶总督李鸿章推荐英国的“蚊子船”。赫德推荐的“蚊子船”船小炮巨,清廷接连购买了11艘,其中6艘配备到了北洋水师,4艘给了南洋水师,还有1艘被两广留用。蚊子船买回来后,缺点也显露出来:航速迟缓,船头巨炮不能转动,射击时要靠调整船身来瞄准……若船头装50发炮弹,船尾必须装数吨压舱物,否则船头就沉到水中。这样的船显然无法出远洋作战,只能近海防御。对于急需攻守利器的清朝来说,蚊子船不免让人失望。由于蚊子船“飞”不了太远,在远海进行的大东沟海战中,它们没起什么作用。想拿“蚊子”当大炮,那是不现实的。日本围攻威海时,蚊子船在防御战中起了一定作用,但北洋水师的6艘蚊子船最终都被日本人俘虏了。 第二单 被忽悠的巡洋舰 接踵而来的外患,不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1879年,日本不顾清朝反对,悍然吞并琉球。这时候日本已有了3艘二等铁甲舰,耀武扬威。 赫德等人再次抓住机会,又向李鸿章推荐英国新推出的撞击巡洋舰,速度快、价格相对便宜,舰首暗藏坚固的撞角结构。“可保追赶碰坏极好之铁甲船。”清廷决定订购两艘,命名为“超勇”、“扬威”,并于1881年派出丁汝昌率领邓世昌等二百余名官兵,第一次走出国门去英国接舰。 1881年10月15日下午,海面上波涛汹涌,下着暴雨,回国途中的“超勇”、“扬威”两舰行驶至香港外海,突然看到6个渔民坐在木筏上拼命呼救。尽管自身处境险恶,但丁汝昌仍要求“超勇”停航救助渔民。被救上来的船主姓黎,他的渔船被狂风打破了,船上有17个人被冲走了,只剩6个人抱住木筏活了下来,已在海上漂了两天。水兵们给这些可怜的渔民拿来吃的和干衣服,军医也来给渔民治病。这些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国家拥有海军的骄傲。长达两个月的回国旅程中,“扬威”舰曾因缺煤独自在海上漂流两昼夜,锅炉舱还曾不慎起火,但水兵们克服了这些困难。途经的各国均鸣炮祝贺清朝军舰第一次独立的远洋航行。水兵们还曾遇到成群结队的飞鱼飞上船,捡起来就可煮着吃,大开眼界。 两舰回国后,李鸿章却有些不满意,因为这两艘巡洋舰和赫德事前所吹嘘的不同,它们并不能搭载李鸿章最看重的鱼雷艇。赫德惹恼了李鸿章,再加上前几年“蚊子船”的问题,李鸿章感叹:“中国的科技远不如人,自难免受人宰割,这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 第三单 圆梦铁甲舰 就在李鸿章向“海上霸主”英国购舰受挫之际,新兴军事强国德国向清朝伸出了橄榄枝。 走在今天的山东威海老港口,远远就能看到岸边停着一艘白色舰桥涂装、黑色舰体的铁甲舰,威武雄壮。这是2005年制作的“定远”舰的复制舰,长94.5米。初到这里的游客都不免感叹一句:“船好大啊,这么漂亮。”120多年前的清朝人见到自己国家拥有这样的铁甲舰,该是何等的骄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