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翁同和与甲午战争(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龚书铎 参加讨论

就个人素质而言,翁同和虽身居高位,但不是一个有见识、敢于有为的政治人才。在一些记载中,认为他喜欢联络名士,以“巧妙用事”。王伯恭《蜷庐随笔》记潘祖荫、翁同和两尚书事说:“光绪中,吴县潘伯寅、常熟翁叔平两尚书皆以好士名。潘公龂龂无他,尤为恳到,翁则不免客气。潘公不好诣人,客至无不接见,设非端正人士,则严气正性待之,或甫入坐,即请出。翁则一味蔼然,虽门下士无不答拜,且多下舆深谈者。此两公之异也。潘公尝向吾言:‘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未可全信之也’。已而笑曰:‘吾与彼皆同时贵公子,总角之交,对我犹用巧妙,将来必以巧妙败,君姑验之。’后又曰:‘叔平实无知人之才,而欲博公卿好士之名,实亦愚不可及。’庚寅冬,潘公薨于位,翁旋为军机大臣。戊戌罢官,潘公之言竟验。”潘祖荫与翁同和系世交,他对翁的评论,当不是妄言。在荣禄于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霖的便条中,对翁同和也有类似的说法。便条中说:“常熟奸狡性成,真有令人不可思意(议)者;其误国之处,有生于济南(宁),与合肥可并论比。合肥甘为小人,而常熟则仍作伪君子。刻与其共事,向于无日不因公事争执。而高阳老矣,又苦于才短,事事为其欺朦,可胜叹哉!”(13)荣禄与鹿传霖私交很好,便条所说为“私房话”,不仅对翁同和,对李鸿章、孙毓汶都有贬斥,其中虽不无荣、翁之间的个人恩怨,但不能说是无中生有。荣禄用的“奸狡”与潘祖荫用的“巧妙”,有轻重之别,而根本点是一致的。从一个久历官场而面对着派系矛盾纷争的官员来说,这也不奇怪。
    人的思想性格往往是多面的、复杂的,不那么单一。翁同和的为人“巧妙”只是一面,他还有非“巧妙”的一面。平壤、黄海战役后,慈禧太后打算求和,命翁同和往天津与李鸿章商请俄使调停,翁同和拒不受命,辞以“臣以天子近臣,不敢以和局而为举世吐骂也。”慈禧不得已,改为“诘问”淮军败状。(14)翁同和敢于当面顶撞慈禧,反对求和,亦属不易。另据刘声木《苌楚斋随笔》所载:“富顺宋芸子太史育仁《哀怨集》自注云:‘甲午之役,合肥为朝士所排,常熟密查,覆奏其心无他,乃以大学士入阁办事。余自使间归,见常熟不禁伤瘁,叹曰:栋折榱崩。言未既,常熟曰:我执其咎’云云。是文恭公亦以甲午战事自承,不委过于人。”(15)如此说来,翁同和的人品亦足称道,上述所谓迫李鸿章战以为报复宿怨的说法似未可置信。(16)
    注释:
    ①《清史稿》卷442,〈翁同和传〉。
    ②《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5。
    ③《日本外交文书》卷27,第2册,第167-168页。
    ④张蓉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史料选择》,第14页。
    ⑤张蓉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史料选择》,第27页。
    ⑥《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5。
    ⑦《蹇蹇录》中译本,第34页。
    ⑧《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日战争》第2册,第523、524页。
    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日战争》第3册,第72页。
    ⑩《朱强甫集》,《中日战争》第5册,第509-510页。
    (11)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上册,第26页。
    (12)《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5。
    (13)《中日战争》第4册,第576页。
    (14)翁文恭公日记》第33册,第89页。
    (15)《中日战争》第5册,第505页。
    (16)所谓翁同和逼李鸿章对日作战是为报私仇,系指李鸿章曾代曾国藩起草参翁兄安徽巡抚翁同书的奏折,据有的研究者考证,并无其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