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晚清政治改良中的地方与中央(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战略与管理》 朱英 参加讨论

三、清末“新政”的影响
    清末“新政”期间,清廷在时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借改革削减地方权力,集权中央,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地方势力对清廷的离心倾向,使自己愈加孤立,对“新政”的推行也产生了严重影响。从理论上说,传统君主制之下的改革,需要国家权力集中,只有集中权力才能有效地统一分配社会资源,应付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中央不能对地方行使支配权,也就不能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地方各省必然会各自为政,对改革的均衡发展同样极为不利。“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的实际成效不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许多省份的督抚不听中央号令,使改革的各项措施难以很好地贯彻执行。因此,清廷如从发展改革着眼削弱地方权力,增强国家的权力,本身并无可指责。但在清末“新政”时期,清廷集权中央并非着眼于改革,而是出于竭力维护满族王公大臣权力的目的,这自然应另当别论。此外,清末地方势力的膨胀非一日形成,且已在许多方面拥有相当的权力,清朝中央政府的处境则越来越艰难。很显然,中央政府在不具备足够力量的情况下,断然采取解除地方已有权力的强制性措施,剥夺地方的既得利益,也会造成相反的后果。从表面上看,清廷似乎收回了一部分权力,但实际上并不巩固,在关键时刻无法真正行使有关权力,而且引起了地方势力的强烈不满。当时的社会舆论也指责清廷此举乃“竭泽之计”,“无非欲聚各省之财权,归于政府而已;无非欲收集是,满清统治者与立宪派的矛盾更加激烈。一部分人士在请愿失败后,认为清廷并无立宪诚意,对其完全丧失了信心。上海商务总会的请愿代表沈缦云即叹曰:“釜水将沸,游鱼未知,天意难回,人事已尽,请从此辞。”(22)特别是成立“皇族内阁”这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集权皇族之举,使更多原本对清廷改革抱有希望的人士痛感受到愚弄,对清王朝的离异之心越来越明显。“铁路国有”政策出台后,清廷强行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广大工商业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不无愤怒地指控清廷“蔑视国民,蔑视法律”,也大大加剧了对清廷的离异之心。正因为如此,当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多数人士不仅对清王朝并无眷念之情,而且同情乃至支持革命。丧失民心的满清政府,已无力镇压革命,灭亡结局在所难免。
    综上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在军事、财政及经济管理等方面一味集权中央,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非但未能产生良好的效应,促进“新政”发展,反而带来了不良后果,加剧了地方对中央的离异态势,以至于清朝中央政府处境危急时,地方督抚不但不予以支援,而且宣布独立,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注释:
    ①《康南海文集》,第4册。
    ②参阅彭雨新:《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见李定一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5册,第8页。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164页。
    ④《李文忠公电稿》,1905年刻本,卷25,第40页。
    ⑤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94页。
    ⑥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673页。
    ⑦引自前揭彭雨新文,见李定一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5册,第9页。
    ⑧《论中国欲自强宜先消融各种界限》,《东方杂志》第4年,第5期。
    ⑨恽毓鼎:《崇陵传信录》。引自郭卫东:《论丁未政潮》,《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第92页。
    ⑩《论满洲当为立宪独立国》,《东方杂志》第1年,第6期。
    (11)《东方杂志》第8年,第6期,“中国大事记”,第7页。
    (12)《咨议局联合会宣告全国书》,《国风报》第2年,第14期,“文牍”第73页。
    (13)引自前揭彭雨新文,见李定一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5册,第20页。
    (14)金毓黻编:《宣统政记》,辽海书社1934年版,卷12,第7页。
    (15)《华制存考》,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度支部奏各省藩司实行内部考核以统财政而免隔阂折。
    (16)《中国预算要略》。引自李定一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5册,第38页。
    (17)金毓黻编:《宣统政记》,卷34,第21页。
    (18)《论中央集权流弊》,《东方杂志》第1年,第7期。
    (19)金毓黻编:《宣统政记》,卷60,第27页。
    (20)《论省制及省官制》,《东方杂志》,第9年,第3期。
    (21)参阅胡春惠:《辛亥前后的地方分权主义》,载《辛亥革命研讨会论文集》,第52页,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
    (22)《大公报》1910年6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