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性质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天府新论》 段渝 陈剑 参加讨论

1995年以来,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先后发现并确认了新津宝 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上芒城)、崇州双河古城(下芒城)和紫竹古城 遗址。[1]城的出现是史前聚落发展演进的高级形态,成都平原史前古城考古成果表明该地 区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 地区则堪称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个中心之一,在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历程中占居着非常 重 要的地位。
    六座古城遗址之中的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和都江堰芒城经过正式发掘,紫竹 古城、双河古城也经过了小规模的试掘。这批古城的年代早晚虽略有差异,但其考古学文化 的总体面貌基本一致,它们拥有一组贯穿始终而又区别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陶器群,应属同 一考古学文化遗存,目前学术界多数意见赞同将其命名为“宝墩文化”,初步推定其绝对年 代为距今4500-3700年,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根据出土陶器的演变,可将宝墩文化分为四 期六段。[2]第一期:以宝墩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又可以宝墩遗址早期遗存的第Ⅰ段和 第Ⅱ段为代表分为早、晚两段;第二期:以芒城遗址和宝墩遗址的晚期遗存为代表(可能包 括紫竹古城遗址);第三期:以郫县古城遗址的早、中段、双河古城遗址和鱼凫城遗址早期 遗 存为代表,晚段以郫县古城遗址的中段遗存为代表;第四期:以鱼凫城遗址晚期和郫县古城 遗址的晚段遗存为代表。
    酋邦社会是国家产生前夕重要社会发展阶段,[3]把酋邦同在典型部落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部落联盟社会相区别,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权力发展的真实过程。在前 国家时期的不同类型社会中,酋邦主要特征是存在着明显的个人性质的权力。从人类学报告 来看,酋邦在世界许多地区都存在过。文献记载内容表明,中国古史传说的黄帝、炎帝、尧 、舜、禹时期,在社会组织内已经产生了集权性质的个人权力,即社会最高权力在一定形式 下被占据社会特殊地位的个人所掌握。酋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中的分层现象十分突出 ,有人称酋邦类型的社会为“分层的社会”。根据酋邦的上述主要特征,结合考古发掘出土 的实物资料,我们可以对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的性质得出一些基本认识。
    (一)高大的城墙建筑体现了政治权力的集中化
    修筑高大的城墙、开掘宽深的壕沟,不仅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需要对社会成 员进行大规模组织、调配工作、属于大范围集中劳动性质的大型建筑工程,足以反映集中化 的权力中心的存在。
    成都平原现已发现的六座史前古城均筑有坚固厚实的城墙,其中宝墩古城城垣南北长1000 米,东西宽600米,墙体现存顶宽7.3-8.8米,底宽29-31米,高4米,墙体无垮塌和二次增 补迹象,应属一次性建成。都江堰芒城城垣分为内外两圈,内圈南北长300米,东西宽约240 米,城垣现存宽5-20米,高1-3米;外圈城垣保存较差,北垣残长180米,南垣残长130米 ,城垣现存宽5-15米,高1-2米。郫县古城城垣长637米,宽487米,城垣地表现存宽度为1 0-30米,高1-4米,经对西南城垣中段进行解剖,揭露出墙体现存顶宽7.1米,底宽20米, 高3米,整个墙体分两次筑成,第一次修筑的墙体现存顶宽1.9米,底宽10米,高2.4米,第 二次筑墙则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增筑。温江鱼凫村古城垣保存很差,南垣现存长480米,宽1 0 -20米,高0.5-1米;西垣南段残长350米,宽10-15米,高0.5-1米,北段已被破坏;西 北垣西段残长370米,高1-2米,东段地表已不存;东南垣残长150米,宽10-30米,高0.5 -3米,东北垣地表已无痕迹,经钻探可以确认。崇州双河古城城垣可分内外两圈,西垣已 被河流冲毁,东垣内圈长450米,宽20-30米,高3-5米,北垣和南垣内圈长200米,宽15- 30米,高2-3米;外圈保存较差,断断续续保存残宽3-10米,高0.5-2米。紫竹古城也有 内外城垣,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外垣多被破坏,部分地段城垣宽3 -10米,高1-2米。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面积多在2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新津宝墩古城遗址的面积超过60万平方 米,是迄今国内考古发现的同时期的第二大古城,面积仅次于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从建城 技术和规划布局形式来看,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在国内同期古城中也居于领先地位。各城筑墙 时多采用斜坡构筑的方法,墙体内部堆砌有卵石,以增加城墙的稳固性。都江堰芒城、崇州 双河古城及紫竹古城还筑有内外两道城垣,其间开挖有宽深的壕沟,体现出高超的建城技术 和设计水平。这些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厚、绵长,宝墩古城、鱼凫村古城、郫县古城的城墙 经解剖发掘揭露出的墙体底宽均在20-31米,顶宽7-19米,高3-4米,尤其是宝墩古城垣周长 达3200米,宽8-31米,高度超过4米,土方量初步推算达25万立方米以上。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都是依靠各城自身的力量独立修建的,它们能够各自建造如此高大坚厚 的城墙,开掘如此巨大的土方总量,加上除土方开掘以外的土方运输、工具制作、城墙设计 、筑墙施工、食物供给、组织调配、监督指挥以及再分配体制等一系列必需的庞大配套系统 ,足以表明各古城都分别控制着足够支配征发的劳动力资源,进而表明各古城的统治者必已 统治着众多的人口,控制着各自地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控制着各种各样的劳动 专门化分工和各种类型的生产性经济。这一切,不仅意味着各古城人口的增长、社会规模的 扩大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更重要的是,从实质上分析,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政治组织和经济 组织发生变化的结果,从根本上反映了政治权力的集中化,表现出各古城的政治体系和经济 结构的演变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始的血缘氏族制水平,达到了酋邦制度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