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金文女性称谓中的古姓(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考古与文物》 曹兆兰 参加讨论

3.7 与任的情况相似,用作古姓的己,在金文均从女。《国语·晋语一》:“殷辛伐有苏氏,
    3.28归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敬归、齐归。金文“归”姓的女子称谓也仅有一见:“王人辅归雚铸其宝”941。“归”应是其姓,“雚”是其名。归雚合于金文女性称谓结构的常例。
    以上金文中所保存的仅一、二见的“罕姓”就达13个。这些“罕姓”或以辞例为据,或与文献互证,虽然用例罕少,但也不好轻易抹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金文女性称谓中嵌姓的发生及演变
    4.1女性称谓中嵌姓的发生。殷晚石磬刻铭及金文(参见3.6、3.3)已有称姓之例,不过其用例极少。而周人女祖姜嫄,周文王后妃王姒,虽然为周人追记之辞,也说明周人早巳通行女子称姓。王国维《殷周制度论》(26)说;“虽不敢谓殷以前无女姓之制,然女子不以姓称,固事实也。……同姓不婚之制,实自周始。女子称姓,亦自周人始矣。”此论大致不错。可以说,殷晚女子称姓之例,是称姓的萌芽。但作为一种常规,女子称姓的确“自周人始”。
    应该提及的是,甲骨文中已有姜字。在甲骨文中,“羌”一般指羌方国人,有时侧重男性,而“姜”特指羌方国中的女性。“姜”是标志其出生于羌方国的、专以指称女性的、羌的女旁化用字。甲骨文中羌族女子之“姜”与金文中的姓种名“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换言之,甲骨文中,羌方国的全体男女均为羌族,只是其中女性特称为“姜”;而在金文中,姜姓国的全体男女均姓“姜”,只是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女子称姓而己。
    另外甲骨文中常见“帚某”,可能有二种情况:一是“妇+私名”;一是“妇+出生国族地名”,起标明出生族、地和女性性别的作用。如:妇井,可能来自井方;妇妹,可能来自妹方。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27):“帚嫀、帚周、帚楚、帚杞、帚、帚、帚庞者,嫀、周、楚、杞、
    、、庞皆其姓,亦即所自来之国族。”“皆其姓”说恐不妥,因这些字无一为金文中古姓用字,而“即所自来之国族”说可以成立,因为“帚某”之“某”字大约近半数与国族名相关,这不可能是偶然现象。这种“帚某”的称谓正为周代“京仲氏妇叔姬”之类的女姓称谓提供了结构模式框架,即将出生国、族、地名换上出生姓种名。出生国、族、地名标示父系国族关系,出生姓种名则标示父系血缘关系。
    4.2女性称谓中嵌姓成为制度的原因。周代早期,还延用殷晚的各种称谓模式,但“女子称姓”这种称谓模式已大行其道。徐中舒《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28):“古代贵族男子称氏……他们既属同姓,所以就不须再有什么区别了。自周王朝开始以来,女子出嫁必系以姓,称姓以别于夫家之姓,姓就是外婚制的标记。”这种称谓模式以“姓”为中心要素,再加上领属属主、关系用字、排行区别、繁化美化、个人私名等复杂元素,叠床架屋,构成颇为复杂的称谓。在多子女的社会中,孟仲叔季的排行不可缺少,《周易》中的八卦即象征父、母、大男、中男、少男、大女、中女、少女。孟仲叔季的排行在称谓上标示出来,不仅是同辈兄弟姐妹区别的需要,更深层的意义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因为男性是嫡长继承制,女性是娣从媵制,均需要将兄弟姐妹的排行明确标示并强化。
    女性称谓嵌姓,从称谓的符号性、区别性的特点看,是不同姓种之间区别的需要。从称谓的社会性、文化性的特点看,是当时“同姓不婚”婚姻制度的需要。“女子称姓”的原因是“同姓不婚”,那么“同姓不婚”的原因又何在呢?还是先看看周人自己的解释:
    1.《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2.《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有疾,……子产日:‘……美先尽矣,则相生疾。’”
    3.《国语·郑语》:“史伯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
    4.《札记·郊特牲》:“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5.《国语·晋语四》:“司空季子曰:‘……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
    由此可见:
    一是从优生学上考虑,时人已知“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这是人类种姓繁衍的大计。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⑨(59页)认为,周人不排除异姓表亲的近亲结婚,可见同姓不婚与优生没有关系。笔者认为,周人的通婚禁忌,诚然不如当代科学,但毕竟悟出了同姓近亲结婚与优生的利害关系,人们为优生而设的通婚禁忌当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趋科学严密。
    二是从宗法制度上考虑。这是宗族国家生存发展的“中计”,也是周代统治阶级最切实最主要的目的。“厚别”言同姓异姓有别,名分尊卑分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所谓同姓异姓,实际上是指姬姓与非姬姓。《左传·襄公十二年》:“异姓临于外(指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临丧者按异姓→同姓→同宗→同族的疏亲顺序。同姓为亲,异姓为疏,“执政姓”为尊,“在野姓”为卑,其目的是为了强调父系宗亲集团即同姓集团的存在尤其是姬姓集团的尊崇地位。《吕氏春秋·慎势》:“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同姓不婚、娣姞从媵的制度使各姓别、妻妾、嫡孽各安本分,男女有别,尊卑有序,异姓服从于姬姓,姬周王室才得以长治久安。“附远”言强姓接纳弱姓,弱姓结交强姓,联姻的双方都能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外交上得到好处。
    三是从人性心理上考虑,同姓相及,没有距离感,容易黩敬生怨,是男女个人心理调适的“小计”。《国语·晋语四》司空季子的话主要是游说重耳与怀嬴的秦晋联姻,是从本集团的政治外交考虑,但笔者认为其中“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性”等语,则涉及婚姻男女双方的人性心理问题,俗语所谓“远是亲,近是瘟”,男女婚姻双方最易生发矛盾,产生仇恨,“夫妻反目”最终可能导致本姓本族本国的灾变,即黩敬→生怨→毓灾→灭姓的连锁反应。
    总之,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姬姓统治,这就是姬周王朝实施女子称姓及同姓不婚制度的根本原因及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