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考古》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 参加讨论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里耶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的酉水北岸,地处武陵山脉的腹心地带。武陵山脉既是洞庭湖流域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之间的自然屏障,又是周边地区古代文化的交汇地带,于此横穿的酉水河则成为沟通洞庭湖流域与乌江流域的重要走廊。《元和郡县志》记载:“三亭县(今保靖),自县西水陆路相兼五百里至黔江县,又西三百里至黔州(今彭水)。”《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二》说:永顺军民宣慰司“东抵荆湘,西通巴蜀,南近辰阳,北距归峡,四通五达之郊也。”可见,从乌江至酉水的交通自古以来是畅通的。这种地理特点,使里耶在战国时期成为秦、楚对峙的前沿和军事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苏秦说楚威王:“大王不从,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所指正与此相关。史料记载,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以巴为基地,转向南面的楚黔中地区发展。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人要求用商于之地交换楚国的黔中郡,正反映出秦国经由黔中包抄鄢郢的战略意图。有关文献中也显示,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楚国就在湘西设立军事机构,以防御来自秦、巴方面的军事威胁,这已被湘西地区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所证实。
    湘西地区在先秦时称黔中,汉以后称为五溪,酉水正是五溪之一。里耶古城所处的里耶镇在酉水中游的一个河谷盆地内,武陵山区的许多古代文化中心都处在这样的一些盆地中,它们在古代应具备良好的农耕条件。“里耶”一词在土家族方言中正有“耕地”、“拓土”之意。从战国至两汉时期,里耶盆地分布有不同时期的三座古城,即里耶古城、魏家寨古城和大板古城;以及与这三座古城相对应的三处古墓群,即麦茶墓地、清水坪墓地和大板墓地。清代同治年间的《龙山县志》记载,龙山夏商周为荆州域,春秋为楚巫中地,秦属黔中郡,始皇二十四年灭楚改置。汉为酉阳地,高祖五年改为武陵郡,属酉阳县。晋为黔阳县地。但并没有关于三城的具体记载。《水经注·卷三十七》则称“酉水北岸有黔阳县”,从描述的方位看,应在里耶一带。而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目前的考古发现,尤其是里耶古城出土秦代简牍所记史料显示,里耶盆地发现的这三座古城很可能与历史上的迁陵、酉阳、黔阳这三个地名有关。
    二、发掘概况
    里耶古城最初发现于1996年,在此之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多次进行过考察。2002年4月~11月,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的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州、县文物部门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共开探方220个,发掘总面积为5500平方米。这次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城址的大体布局,城墙、城壕和城内、外各种遗迹的关系,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化内涵。
    古城东临酉水,东部相当大的一部分已被酉水冲毁。城址现存部分呈长方形,南、西、北三面被护城河环绕,仅南面城门有道路与城外连通,城隅略带弧形,西北部露出一段城壕。从护城河外缘计算,城址南北长210.4、东西残宽103~107米,残存面积近20000平方米。通过对南、北城墙的解剖,初步认定这座古城有两个主要的建筑和使用时期。第一期城墙筑于生土上,被遗址堆积的第11层叠压,年代为战国中期至秦代。第二期城墙叠压在第11层上而被第9层叠压,年代为西汉;第10层为较纯净的黄褐色土,可能是与第二次筑城同时期的城内垫土。城墙经夯筑而成。据北城墙的解剖结果,一期城墙底部宽约21、现存高3.7米;城墙外侧与护城河相连,护城河宽16、深约7米。二期城墙略向外加宽,护城河变窄,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砌有高约2米的卵石护坡。经勘察,护城河的水源应来自城西北的溪口河,目前尚存宽约40米的古河道。酉水属于山溪,涨落幅度很大,目前的正常水位低于城址近20米,推测当时的护城河应是半封闭式的。
    在发掘区内已全面揭露出汉代城址的整体布局。在城址中部发现一条东西向大道(L1),高于两侧地面约0.5、宽约13米,路面尚存在辙痕迹。西端与城址中部的黄土台相连,东端与连通南城门的南北向大道(L2)垂直相交。L2因受河流破坏,仅存南段局部。在南、北城墙内侧与L1之间,分布有大量的房屋。其中,F4有排列整齐的柱洞76个,没有发现墙基,可能属吊脚楼式的木构建筑。F18~F31是一组由13间房子及过道、火塘组成的建筑群,柱洞很少,墙体部位的土色略有不同,其建筑风格不明,是否为干栏式建筑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此外,在城址南部的建筑群之间还发现水塘。在北护城河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大柱洞,推测可能属吊桥一类遗迹。
    里耶古城址第9层下遗迹平面分布图
    为保护现存的汉代城址,我们对战国和秦代的遗迹仅作了局部清理,发现的遗迹也十分丰富。从总体上看,两期古城的结构相似,北城墙在汉代经过增修,东西向、南北向大道以及水塘也是前后沿用的,但在建筑布局上变化较大。尤其在战国和秦代,发现数量较多的水井,目前已不下5口,并保存有相当规模的井台遗迹。此外,在F4下发现形制规整的方形土坑,四周以木栅栏护围,底部有淤泥,周围有一口井和三个取土坑,地面上则发现陶拍一件,推测可能是一个制陶作坊。第一期城址最重要的遗迹是一号井(J1)。此井始建于战国至秦代,在秦末废弃,井口离现存地表深3米,直径4、深14.27米,内置2.1米见方的木井圈(图版柒,3)。井内堆积由淤泥和生活遗物组成,分17层,其中第1~4层为西汉时期堆积,第5~16层为秦末废弃时堆积,第17层为战国至秦代的使用时期堆积。井内最重要的出土遗物是秦代简牍,在距地表深3.8米的第5层起开始出现,直到井底,初步统计达36000余枚。简文有10余万字,内容为官署档案,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邮递、军备、算术、记事等,所提到的地名有洞庭郡、迁陵、临沅、酉阳、阳陵、弋阳、沅陵等数十处,职官有司空、司马丞、守丞、令守等。简牍的时代皆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时期,纪年由秦始皇(含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10年),一年不少。这批简牍的数量远远超出过去所出秦简的总和。
    此外,我们还在与古城相关的麦茶墓地发掘战国墓葬200余座。墓地位于古城北约1公里处的麦茶村,墓葬分布在十几个低矮的小山上,排列有一定规律,一般以山顶部的墓葬为中心,四周墓葬依自然地势环绕,中心部位墓葬的年代应相对较早。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墓口长度多在3~5米,葬具多为一棺一椁,其中发现有部分悬底弧形棺。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铜兵器、铜镜、琉璃器等;陶礼器组合以鼎、敦(或盒)、壶、豆为主,日用器以罐、钵、豆为主,并伴出数量较多的簋。这些墓葬主要应属楚文化,其他文化因素则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它们的年代约在战国中、晚期至战国末期。在麦茶墓地没有发现与里耶古城汉代城址相应的汉代墓葬,而在隔酉水河不远的清水坪则发掘了200余座规模较大的汉墓,它们将对判断里耶古城在汉代的性质提供更直接的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