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刘秀“度田”史实考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曹金华 参加讨论

三平息大规模的民变事件
    刘秀下诏“考实”之后,不少州郡官吏被先后治罪,而那些未被下狱者,也不免紧张起来。至于被治罪官员的继任者,自然更不敢掉以轻心、胡作非为。故当建武十六年八月的“案户比民”即“检核”工作再次进行时,他们再不敢随意玩弄“优饶”、“侵刻”的那套把戏,而是一改“多不平均”的做法,纷纷板起面孔来。然而,这种做法,却又导致了新的问题,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此,《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东观记》曰:
    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不务实核,苟以度田为名,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聚人遮道啼呼。
    此条史料,范晔系于建武十六年九月河南尹张伋等被杀条下,显具慧眼。(注:按:《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纪》据聚珍本,载为十五年诏。《通鉴》卷四十三沿袭此说,并将此条载入“诸郡各遣使奏事”之前,与“优饶豪右,侵刻羸弱”并为一起,显误。因为既是“优饶豪右”,便不会导致“郡国大姓及兵长”“处处并起”之结果。盖因建武十六年秋,刺史太守“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方引起大规模之民变事件耳。)
    从“聚人田中”的情形来看,州郡官吏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因为“案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其姓名、年龄与特征,即如唐人李贤注曰:“案验以比之,犹今之貌阅也”(注:《后汉书·江革传》注引。),故检核户口时需要“聚人田中”。同时,这种做法也利于指认土地之归属和丈量其田亩。但是“并度庐屋里落”,就不免太过分了,因为这与“检核”垦田没有关系,也非属国家赋税征收的范围。因此不久,一场大规模的民变事件,便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对此,《后汉书·光武帝纪》在记载张伋等“皆下狱死”后接着说:“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民变事件之所以此时形成气候,当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一是地方官吏“不务实核”,引起“聚人遮道啼呼”,因而阻力甚大,进行缓慢。即在八月“案比”之时,尚未完成“检核”任务。二是河南尹张伋等被集中治罪。刘秀之所以在此时杀掉张伋等,目的本在于表示决心,以促使“检核”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张伋等地方官吏,本与地方豪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代表着豪强地主的利益。刘秀杀掉他们,就意味着对豪强大姓的打击,这自然激起了地方豪右的愤怨。再加上天下刚刚统一,“起坞壁,缮甲兵”的状况尚未改观,他们仍具叛乱的基础和条件。于是民变事件便就此形成了。
    此次变乱,起主导作用的是“郡国大姓及兵长”。所谓郡国大姓,就是雄霸一方的地方豪强。他们既具雄厚的经济基础,更有众多的宗族、宾客、部曲和依附民。既有一定的武装势力,又有一定的政治影响。所谓“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13]就是指的这部分人。至于“兵长”,则或为旧割据势力的残存代表人物,或为郡县执掌兵权的地主豪右,同样是称霸一方的豪强势力。他们“直以扰乱,乘时擅权,作威玉食”,一有风吹草动,往往“昌炽纵横”。史称“小民负县官不过身死,负兵家灭门殄世”,盖以为此也(注:《后汉书·五行三》注引《东观书》杜林语。)。至于“群盗”,固然是指下层贫民,他们早在州郡“检核”时,即曾不断受到“侵刻”,乃至“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及至“并度庐屋里落”,更引起了他们的极大愤懑。他们在豪强大姓及兵长的煽动、诱惑下,无不卷入“攻劫”的洪流,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尤其是青、徐、幽、冀一带,由于“民稠土狭,不足相供”,人民生活最为困苦,而豪强势力异常强大,加上曾为张步、董宪、王郎、彭宠和张丰等割据势力的旧巢,故“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反对“度田”最为强烈。
    与之同时,南方各地也出现了很大骚乱,给朝廷带来了很大威胁。建武十五年,因交趾太守苏定等“张眼视线,牒目讨贼”(注:《太平御览》卷四九一引《东观汉记》。),引起了麋泠贵族征侧、征贰姊妹的暴动。及至次年,“九真、日南、合浦蛮俚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为王,都麋泠。交趾刺史及诸太守仅得自守”。[11]与之同时,在今安徽一带,李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也闹腾得非常厉害。《后汉书·马援传》载:“初,卷人维汜,妖言称神,有弟了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遣谒者张宗将兵数千人讨之,复为广所败。”此两件事,是否与刘秀的“度田”有关,缺乏证据。但从征侧建立政权后,实施“民二岁调赋”[14]的政策,以及与李广之举兵规模来看,至少可以说都有其滋生的社会条件和土壤。他们与民变事件相互作用,无疑给东汉政权带来了重大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刘秀认真分析了形势,认识到此事若处理不当,不仅“度田”难以成功,赋役制度得不到整顿,而且还会适得其反,使初建的东汉政权重新受到严重威协。因此,为迅速平息民变事件,刘秀旋即下令,释除“沈命法”的制约,采用武装平叛和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方式予以镇压。对此,《后汉书·光武帝纪》云:
    冬十月,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盗贼而不收捕者,又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
    由此可见,针对民变事件,刘秀采取了武装镇压和分化瓦解的两种方式,一方面派遣使者下到郡国,传达朝廷命令,让“群盗自相纠擿”,以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的方式,加速“群盗”的内部瓦解。另一方面,则诏除“沈命法”的束缚,对“逗留回避故纵”与惧“坐界内盗贼而不收捕”以及“畏愞捐城委守”的官吏,皆摒弃前嫌,“不以为负”,只以“获贼多少”为条件,让他们立即进行镇压。此种方式,赵翼称之为“前事之师”(注:《廿二史札记》卷三“两帝捕盗法不同”条。),王夫之称为“不易之良法”,[15]真可谓不择手段了。然自“听群盗自相纠擿”来看,此法只是“诏许”(注:《纲鉴易知录》:“秋九月,群盗起;冬十月,诏许相斩除罪,遂皆解散。”)而已,而绝非刘秀本人所创。至于朝廷为何如此宽容地对待这些官吏,一是形势迫使他不得不然,二是这些人“度田”认真,与张伋等性质不同,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刘秀下达诏令之后,各地官吏如释重负,纷纷起来进行镇压。与之同时,刘秀又派张宗等“督诸郡兵讨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8]民变事件迅速平息。
    民变事件平息之后,刘秀又采取“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8]的方式,对“豪强大姓及兵长”予以沉重的打击。对此,《后汉书·赵熹传》载:建武十六年末,熹迁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熹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熹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据此可见,刘秀在镇压了民变事件后,确曾实行了“徙其魁帅于它郡”的政策。而从平原一郡迁徙者达“数千人”的情况看,当时各郡所迁徙的人数众多,其打击的力度也是相当沉重的。东汉中后期徙豪少见,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但是,对于刘秀徙豪一事,史界的评价却颇多微词。究其原因,就在于“赋田受禀,使安生业”之八字。他们认为,刘秀对这些带头闹事的“魁帅”,不但“不予处罚”,还反而“赋田受禀,使安生业”,这岂非一种“妥协政策”,岂非给予“妥善的”、“优厚的”安排?于是遂得出向地主豪右“让步”、“妥协”以及度田“失败”的结论。[16];[17]这是很不客观的。因为这些“魁帅”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大姓,或武断于乡曲的割据势力,而在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下,将他们迁徙到其他地方,就等于剥夺了所有财产,剥夺了在地方上的一切权力和影响。否则,对于这些田连阡陌、资财盈积的地主豪右,又何须“赋田受禀,使安生业”呢?众所周知,在秦汉时代,统治者为限制土地兼并以达“强干弱枝”的政治目的,把豪强权右、富商大贾等兼并之家迁徙到其他一些地方,是屡见不鲜的。而历代政论家无不认为是对他们重大的打击,是即可“外销奸猾”,“不诛而害除”,[18]又可“衰弱诸侯”,“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19]的好办法。也正因为这样,当时的地主豪右、富商大贾,无不视迁徙以为畏途。对此,王符在《潜夫论·实边》中指出:“且夫士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以至有些人“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狐死首丘”。那么,既然如此,刘秀又为何“赋田受禀,使安生业”,而不是予以杀戮呢?把他们杀掉不是更沉重的打击吗?这是因为此种做法,一是承继前朝之传统办法而已,并非刘秀独创。如高祖刘邦时,“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昭帝时,“徙三辅富人云陵,赐钱,户十万”;宣帝时,“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平帝时徙江湖贼帅成重于云阳,“赐公田宅”等等,都是如此(注:《汉书》之《高帝纪》、《昭帝纪》、《宣帝纪》、《平帝纪》。)。不过这种做法,只是“使安生业”,予以自食其力的生活条件,以避免不安定的社会因素而已。二是采用杀戮的办法并不策略。因为此种做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而对于他们的家属、宗族、部曲、宾客,则毫无触动,反而还会带来更加不安定的因素。此外,“民之于徙,甚于伏法”,运用举家迁徙的方式,也是对他们更加沉重的打击。
    总之,此次民变事件,刘秀是采取了有效措施予以平息的。而且在其过程中,对豪强大姓也给予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正因为这样,“自是牛马放牧,邑门不闭”[8],出现了一派太平的景象,为明章之际“号次升平”,奠定了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