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刘秀“度田”史实考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曹金华 参加讨论

四度田的终结--“更正”与“坐租”
    上文已述,刘秀平息了大规模的民变事件,主要是采用武装镇压和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方式,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的确是相当奏效的。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刘秀仅仅靠这种办法,而不是对那些被“并度庐屋里落”的豪民百姓予以更正其户口田亩,就能草草地了结了吗?就能如此迅速地出现“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局面了吗?刘秀杀了那么多的州郡官吏,度田的态度如此坚决,就能到此结束了吗?也就是说,刘秀在平息民变事件的过程中,是否又采取了其他什么措施,才使民变事件迅速平息,才结束了“度田”的呢?
    然而对此,史籍却并未给我们留下圆满的答案。除了《后汉书·光武帝纪》在论述了民变事件平息后“自是牛马放牧,邑门不闭”之寥寥数字外,《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及《初学记》等类书所引《东观汉记》,以及诸家《后汉书》的辑佚中,均未留下任何的评价。于是,几乎所有的通史著作,无不作出这样的推断:刘秀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完全失败了”,或“不了了之”,或“随即下诏停止检田,向豪强地主让步”。[16](p287)近期论者也只能从当时“案比”制度的实行等方面,论证其相反的结论,而始终缺乏有力的证据。
    然而尽管如此,浩如烟海的史市蜃楼,毕竟还是映现出了些微的蛛丝马迹。
    首先,“随即下诏停止检田”的说法,在史书中绝对找不到任何证据,只不过是论者的主观臆断而已。故而无须多加赘述。
    其次,“度田”并没有“不了了之”,而是采取“遣谒者为更正”的办法,对“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所造成的后果,皆予以“更正”,然后才结束“度田”的。对此,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四“后汉书间有疏漏处”条中,即曾作过明见的分析,指出:
    《光武本纪》,建武十六年,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讨之则解散,去又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乃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及弃城者,皆不以为罪,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惟蔽匿者罪之。于是更相追捕,并解散。按是时天下初定,民方去乱离而就安平,岂肯又生变乱?此必有激成其祸者,而本纪全不著其根由。但上文有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则是时民变,盖因度田起衅也。按《刘隆传》,天下户口垦田多不以实,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建武十五年,有诏核检,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帝见陈留吏牍有云:……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守令等十余人皆死。据此则十六年之民变,必因十五年之检核户口田亩不均而起衅也。其解散,亦必非令盗贼自相捕斩遂能净尽,盖因守令皆以检核不实坐死。遣谒者为更正,然后解散耳。而范《书》略不见起灭之由。
    据此分析,刘秀在镇压民变事件的过程中,并未不了了之,而是“遣谒者为更正”,即对于地方官吏“并度庐屋里落”所造成的某些问题据实“更正”,然后才使民变事件平息下来的。虽然赵氏在此只是一种推断,但是这个推断,却是合乎逻辑、很有见地的。因为刘秀仅仅靠武装镇压,而不是对“并度庐屋里落”所造成的问题予以更正,这样规模的民变事件,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迅速平息下去的。而从刘秀“度田”的态度来看,不达到他的目的,则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否则,这偌多的二千石官吏,不是白白被杀掉了吗?这和刘秀自始至终的坚决态度,不是完全相牴牾吗?与此同时,刘秀先曾“遣谒者考实”,复又“遣使者下郡国”,在其过程中,也完全可能下令采取予以“更正”的办法,并结合武装镇压和分化瓦解的方式,来平息叛乱的。而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只要下令取消了“庐屋里落”的计算,或说明该部分不征收田租、赋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当时采取了“更正”的办法,当是完全可能的。否则,如此大规模的民变事件,是根本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平息下去的。故翦伯赞先生谈及此事,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次变乱之平息“是由于后来政府派出的‘谒者’,代为更正,然后叛乱才解散”[20](p378)的。
    再者,最重要的是,《后汉书·五行志》的有关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铁的事实证据,也为赵翼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此载之如下曰:
    (建武)十七年二月乙未晦,日有蚀之,在胃九度。胃为禀仓,时诸郡新坐租之后,天下忧怖,以谷为言,故示象。
    这条史料,弥足珍贵。虽然从表现上看,说的是五行灾异,但在实际上却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反映出了刘秀“度田”的直接后果。因为从时间上来看,“坐租”事件是“新”的,是建武十七年二月前刚刚发生的。从范围上来说,其“坐租”是在“诸郡”发生的,其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而从后果来看,“度田”是以“诸郡”“坐租”,即对于那些原先隐瞒了户口田亩,历经州郡牧守的“优饶”“侵刻”,后来又被“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最后复被谒者“更正”之结局结束的。这些人在被“更正”之后,不仅要按其实数从此向国家缴纳赋税,负担徭役,而且还要补交由于“优饶”而少向国家缴纳的租税。所以才出现了“坐租”的事件。否则,在建武十七年前后,我们再难找出因其他事件而导致“诸郡坐租”的因由,更无法理解“诸郡新坐租之后,天下忧怖”这一事象的出现。而只能说明,刘秀在平息民变事件的过程中,确曾采取了“遣谒者为更正”或类似的方式,校定了编户的户口田亩,然后迫使被“优饶”者补交了少交的租税,退回了因“侵刻”和“并度庐屋里落”多交的租税,才结束度田的。当然,那些带头闹事的“魁帅”,都被迁徙到其他地区,其土地和财产全被没收,就更应该说是“坐租”了。这表明刘秀的“度田”,决不是“完全失败了”或“不了了之”,而是经历了一个极其曲折复杂的过程,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的。否则,又怎能迅速出现“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太平景象呢?
    再次,我们从“度田”之后“案比”制度的正常运行和时人的评述中,也可窥见其一斑的。《后汉书·江革传》云:“(革)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动摇,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这说明在“度田”之后,国家的“案比”制度已经进入了正常的轨道,所以才出现了这种情况。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言曰:“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而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以口率计,断狱少于成、哀之间什八,可谓清矣。”《后汉书·酷吏传》云:“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闾里……自中兴以后,科网稍密,吏人之严害者,方于前世省矣。”这种局面的出现,显然是与“度田”以及对豪强地主的沉重打击分不开的。而这里的“政在抑强扶弱”,主要就是“指‘度田’、检籍斗争而言”。[5]如果刘秀的“度田”不了了之,又如何能出现这种局面呢?
    此外,魏晋南北朝距此不远,我们从时人对“度田”事件的评述,也可窥见其一斑。如《晋书·傅玄传》载泰始四年(268年)玄“上便宜五事”于晋武帝曰:“以二千石虽奉务农,犹不勤心以尽地利。昔汉氏以垦田不实,征杀二千石以十数。臣愚以为宜审汉氏旧典,以警戒天下郡县,皆以死刑督之。”《晋书·慕容皝传》载封裕谏慕容皝曰:“臣闻圣王之宰国也,薄赋而藏于百姓……虽务农之令屡发,二千石令长莫有志勤在公、锐尽地利者,故汉祖知其如此,以垦田不实,征杀二千石以十数,是以明章之际,号次升平。”《北史·李彪传》载彪“上封事七条”于孝文帝曰:“《记》云: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光武以一亩不实,罪及牧守。圣人之尤世重谷,殷勤如彼;明君之恤人劝农,相切如此。”如果说刘秀的“度田”果真失败了,白白地杀了那么多的二千石官吏,他们又如何会作为历史的经验,建议朝迁“宜审汉氏旧典,以警戒天下郡县”,又凭什么说因此而带来了“明章之际,号次升平”的局面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