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夜郎研究三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民族研究》 翁家烈 参加讨论

三、夜郎族属考
    夜郎的主体民族为何?《史记·西南夷列传》谓夜郎与滇“皆椎结,耕田,有邑聚”,仅简略地概述其生产、生活特征,以之与西夷之雋、昆明等“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君长”以及冉、白马等“皆氐类也”相区别。并未具体指出其族称。晋常璩为蜀人,成汉时任散骑常待,得以接触有关西南地区大量档案资料,方便调查、见闻广泛。所著《华阳国志》颇受唐代史家刘知几赞誉。刘在其《史通·杂述》中称:“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如常璩之详审,刘昺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常璩熟悉西南历史掌故,在其所著《华阳国志·南中志》中,首次对夜郎的族属作出明确的记载,称兴于豚水的竹王“遂雄夷濮”,“以竹为姓”。竹王被斩后,“夷濮阻城,咸怨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两书都认为后之夜郎王即竹王后裔,亦为竹王之称。竹王传说是氏族部落时代图腾崇拜的反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谓“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豚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表明夜郎人自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仍缘习着竹图腾崇拜,并以之作为开展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有如汉族视帝王为龙种,自认为龙的传人。《华阳国志·南中志》载竹王“遂雄夷濮”,表明“夷濮”是夜郎的创建民族,“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嗣”,既表明“夷濮”是夜郎的创建者,还意味着又是夜郎的主体民族。《后汉书》的“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立后”,指出“夷僚”是夜郎的创建者,又是夜郎的主体居民。两书所载一为“夷濮”,一为“夷僚”,看似各异,实则同一。“夷濮”、“夷僚”乃少数民族的泛称,“濮”、“僚”才是具体民族之称谓。先秦至秦汉时期,我国长江流域自今之西南至山东散布着众多的濮人,故有“百濮”之称。“百濮”为我国长江流域的一大古族群。《逸周书·王会》载:“正南瓯、捐子、产里、百濮、九菌”,注曰“六者,南蛮之别名”;杜预《春秋释例》谓:“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左思《蜀都赋》曰:“左绵巴中,进濮所充”。三国时期,仍有若干关于濮人的记载,如《三国志·李恢传》载,“南夷多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使其豪帅於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羊,充继军资,於时费用不管”。魏晋南北朝时期,“濮”之称渐消,“僚(原文为獠,作为族称当读为“佬”)濮”或“濮僚”之称代之而起。《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谈槀县有濮僚”,“兴古郡……多鸠僚濮”,进而极少称为濮,单称之为僚。故有《华阳国志》与《后汉书》在记述同一时期的同一事件时,前者载为濮,后者记为僚的现象产生。仡佬乃古代濮人、僚人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在唐代称为“僚”,宋代始记写为“仡佬”。《异域志》载“僚在牂牁,其妇人也七月生子,死则竖棺葬及打牙之俗。打牙仡佬乃仡佬族中的一个支系。约于东汉初年进入贵州西部的彝族先民是最早与仡佬族先民接触的最早的少数民族。他们称之为“濮”时至今日,彝族仍保持着称仡佬族为“濮”的民族称谓。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彝文文献中
    等文字均读为“濮”,所指皆为仡佬族。彝语称北盘江为“濮吐诸衣”,意为“仡佬族开发的河流”。彝族对仡佬族及北盘江的称谓,印证了今天仡佬族的先民是夜郎的创建者和主体居民。贞丰百层皎贯乡的仡佬族民间保流有古老的竹王传说:很古的时候,有根大竹自百层河上游冲到百层的河沙坝,被捞取剖开后里面出来一个人。这就是我们仡佬族的祖先。故仡佬人家在祭祖时,必于神龛上置一竹筒以作祖宗灵位。仡佬语称此专用竹筒为“母舀”。仡佬族人视竹为有灵气之物。据该地朱登科老人说,解放前他们每年除夕要取竹一根,于各节割出一口子,每节内放入一种农作物种子,灌以清水。待正月十五这一天剖竹观察,依发胀较好的种子为取向,当年多种之,会获丰收。农作物的丰歉关系到全家一年老幼生活之饱与饥。仡佬人将此关系重大的成败寄托于竹管预卜上,足见其对竹崇敬超出了一般。贵州各族民间都认为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故仡佬族又有“古族”、“古老族”之称。仡佬族老人过世出殡途中,无论经过何地何寨皆不丢纸钱“买路”。每年七八月吃新时,常按古规到距村寨数里、十数里以至数十里的田地里摘取一些新熟农作物回寨祭祀祖先时,无论到何族、何人所有的田地里摘取,均不会遭受责难,有的还希望仡佬族人能去采摘,认为如此自己来年才会丰收。在私有制社会里保存的这一民族民间传统习俗蕴含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古老的民族在古老的贵州高原上创建古老的夜郎国,就时间、空间而言,显然是合符历史的逻辑。北盘江流域的仡佬族已很稀少,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原因之一是有的迁往南盘江以南的隆林、西林等地。这两县成为广西境内为数不多的仡佬族人聚居地。所以迁往这两县,既由于地域相近相连,更由于这里原是钩町国故地。《华阳国志·南中志》载,“钩町县故钩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这里古代的主体居民也是濮人。同类相吸自然是夜郎故地仡佬族迁往钩町故地的一个缘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