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西周是非农奴制的领主封建社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西社会科学》 黄伟城 参加讨论

二、西周绝大多数农民是封建国家的普通臣民
    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性质,是由该时代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性质则主要由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的所有制形式及由此而规定的产品分配形式所决定。马克思《资本论》说:“从直接生产者榨出无给的剩余劳动的特殊的经济形态决定着统治与奴役的关系。”要弄清西周的社会性质,必须弄清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承担是哪个阶级?而要判定其阶级属性,则必须从所有制和产品分配形式去考究。
    西周尚未形成土地私有制,周王是“天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和唯一的所有者。这是史学界一致认同的。分歧在于:在土地所有制未形成的条件下,统治阶级采取何种经济形态,即何种剥削方式去向直接生产者榨取无偿的剩余劳动。
    在探讨西周的土地制度和剥削方式的问题时,不能不援引《周礼》的有关记载。此书虽非周公旦所撰而是春秋战国时期汇集整理追述西周职官制度的政书,但其职官设置情况与职掌则基本可信。综观《周礼》、《诗》、《书》、《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先秦典籍的有关记述,可知西周在方千里的邦畿之内,其直接生产者与作为基本劳动条件的耕地的结合形是授田制度,授田制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沟洫法,另一种是井田法。沟洫法施行于稿京为中心的方百里之内的“六乡”和六乡外围的“六遂”;同时也施行于尚未分封给周王亲属、官员作“采地”的五畿内的其余地区。“井田法”实施于周王父母弟及公、卿高级官员的采地之内。与上述两种授田制相应的剥削方式也分两种:施行沟洫法的采用“彻”法,即孟子所说的“周人百亩而彻”的彻法;施行井田法的,其剥削方式因文献不足征而难以直接指证,但从“井牧”之法以“九夫为井”而推断,则当以实行劳役地租的“助”法为势所宜然,即孟子所谓“虽周亦助也”的“助”法。“彻”、“助”二法皆无明载于《周礼》,但两种剥削方式均可从《周礼》中找到实质性的记载,并可在其它文献中找到相应的记载。
    按《周礼》记载,西周天子直辖地区称邦畿。它以镐京为中心,东西南北距镐京各为五百里,计一百万平方里。按其与镐京距离的远近划分为五个地段区域,分别为郊、甸、稍、县、畺”郊置六乡,甸置六遂。六遂之外余下的甸地则设置“公邑”。六乡、六遂和公邑均由周王廷官员管理。卿大夫的采邑方二十五公里,置于“稍地”之中称“采地”或“家地”。公爵王官的采地置于“县地”之中,称为“小都”。周王弟子的采地置于“畺地”之中,称为“大都”。“小都”方五十里,“大都”方百里。家地、小都、大都称为三等采地,统称都鄙或野。稍地、县地、畺地中尚未分封为家地、小都、大都的地域及其居民,亦由王廷直接派官员治理。都鄙三等采地内的居民、土地虽分封给受封者治理,但其数字仍由周王朝中央官员掌握并由中央行使监督稽查权力。
    《周礼·地官·小司徒》:“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家、九比之数……”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地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地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地者家二人。……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甸,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从小司徒的职掌中可以看出王畿内耕地的分配和居民的管理组织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均土地”,即平分耕地,其具体办法是一家七口的家庭分给上地一份(百亩),六口这家分给中地一份。五口之家分给下地一份。每家分到耕地的面积相等,只是土质好坏与产量高低不同而已。与此相应的居民行政管理组织系统是“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见《周礼·地官·大司徒》职掌)。这是施行于方百里之内的“六乡”制度。地处六乡外围的甸地置六遂。由于六乡郊地与甸地的面积比例为1比8,故甸地“六遂”居民的耕地面积比六乡多,其耕地分配办法为:“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菜五十亩,余夫亦如之。中发,夫一廛,田百亩,菜百亩,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菜二百亩,余夫亦如之……,”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周礼·地官·遂人》)。这种十夫有沟,百夫有洫的耕地规划法称为沟洫法,郊地六乡与此相同。甸地六遂的居民行政管理组织系统与郊地六乡名异实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实行沟洫法规划耕地而平均分配份地的方法称为沟洫法或“均土地”法。
    另一类叫“井牧法”,实际上就是井田法。“经土地而牧其田野”的耕地规划分配办法施行于稍地、县地、畺地内的三等采地中。其具体办法是将耕地分为三等。把连年可以耕种的定为不易之田。耕种一年要休耕一年的定为一易之田,耕种一年要休耕两年的定为再易之田。在分配之时,“不易之田,家百亩。一易之田,家二百亩。再易之田,家三百亩。”(《周礼·天官·大司徒》职掌)以三等田各一份分别分配给三个农户,则三户农家共需六百亩。这样一来,平均每户便需二百亩。牧地二井相当于井地一井,井地牧地准折分配。故称为“井牧其田野”。与此相应的居民行政管理编制自下而上依次为井、邑、丘、甸、县、都。由于这是在三等采地内的管理体系,故《周礼》不载其官爵职掌,以示畿内封建领主的行政管理人员与管理郊、甸的天子官员的身份地位有别。但从井、邑、丘、甸、县、都六级行政管理编制上看,三等采地内占有定额份地的农民,其身份地位相当于郊、甸农民,都是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与沟洫法相应的“百亩而彻”和与井田法相应的“九一而助”的剥削方式,对西周的编户齐民来说,既不是奴隶制的剥削方式,也不是农奴制的剥削方式,而是封建国家对其普通臣民,即个体家庭农民的地租剥削形式。在封建社会,农奴和非农奴身份的普通农民往往同时存在。在承担封建地租剥削和拥有个体家庭方面看,两者有其共同点,但在剥削率和人身自由方面则有明显的区别。农奴的劳动产品或劳动时间绝大部分为农奴主所占有,其人身也被农奴主部分占有,农奴主可以出卖或转让农奴,他们不是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未农奴化的农民是封建国家的普通臣民,是独立承担封建国家的租赋和徭役义务的编户齐民,别人无权出卖或转让他们,其劳动产品或劳动时间大部分是自己的必要劳动而不是无偿的剩余劳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